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李白《山中问答》中的超脱情怀
作者:宁善堂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大家都知道,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在他仕途受阻,被排挤出京之后,诗歌创作中鲜有悠闲开怀的感情抒发。要么傲视权贵,要么针砭时弊,要么沉醉于酒乡,要么感慨壮志难酬,凡此种种,难以寻出诗人真正舒心开怀的时刻,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对官场不屑一顾,蔑视权贵,不与热衷官场争斗的官僚们同流合污的气概。又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生动地展示了诗人不向权贵折腰屈服的高洁操守。又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与尔同销万古愁”,不难看出诗人被排挤出京后的失落和排遣不掉的惆怅。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则依稀觉察出诗人宏图难展,忧国伤时,深感报国无门难以解脱的情怀。
       然而,一经读到诗人《山中问答》,有如迎面拂来一股暖暖春风,一扫沉郁惆怅的情思,给人一股未曾有过的清新之感。你看那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续得迷离:诗人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这里不管是作者假设发问,还是真有俗人献疑,着一“问”字,就为全诗设置了一个特定的场景:诗人隐居于碧山之中,领略着无限清静的乐趣,或读书抚琴,或饮酒赋诗,徘徊于幽经古刹之间,流连于山水形胜之中,正当诗人悠闲自得之时,邂逅一俗人,这人不经意而问:“先生栖居碧山之中,为何不求取功名富贵,原因何在?”继之,诗人以“笑而不答”相报,此一笔,堪称把味调到了最佳火候,“笑”字值得玩味,不仅表现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亦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正是这故作曲笔,才让人感到怡然自得与悠然心会一处并存。这种独得之乐非仙人感觉不到,它使诗歌顿添变幻,自感摇曳生姿,引人入胜了。也正是这“笑而不答”,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更能启迪人去观察,去联想:这里的山,远离尘嚣,正如陶渊明隐居之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居其间,自由而恬静,只有难得的几位山民来去和山鸟飞度,加之葱茏的树木,缤纷的落英,自在的流水,通幽的曲径,即使再作更多的填充也不过分,你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开,把联想伸发得更远……
       诗的第二联,撇开所有的美景不谈,单点“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前边说“笑而不答”,到底回答了没有?其实是回答了。而且答得自然顺畅,天衣无缝。这种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作者在众多值得赏玩的山间美景之中,仅挑了一景,回答问者:能让我驻留此山的原因当数这“桃花流水窅然去”了。表面看去,笔法似属一般,若细细深思,实属不凡:山花如绣颊,流水然不知源于何处,亦不知流向何方?这不是晋代诗人陶潜所迷失的桃源吗?自晋人发现世外桃源以来,再也无人问其津渡了,诗仙自以为碧山就是他向往的理想境界,当然就使人生发无限向往和流连忘返之情了。于是便得意地自诩,得其所矣地感叹:别有天地非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要稍稍了解一下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和诗人的不幸遭遇,就不难理解诗人这一时的超脱现实而产生的闲适心情,来得是多么不易,不知要隐忍多少伤和痛。要说诗人已超然物外,似乎也不合情理。只能说体现出诗人在不满于人间的污浊之后,心理与自然物态融合的暂时认同,也表现出诗人心灵与山水的自然契合。古人不是常在落寞之时,寻求自然山水来安抚身心,止泊精神吗?从这一点来看,诗仙李白也没有跳出古人的思想范畴,诗中就体现出诗人在与大自然亲近,在其中遨游,在与之对话,身心在与之息息相通,大自然也将其包容蕴藏,自觉“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再美妙不过的了。一时的超脱虽不能抚去诗人的伤痛,无疑也是诗人最难得的解脱。
       藉此,我们总结出此诗的特点: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奇妙的统一在《山中问答》之中。即如这样的赞美诗仙,《山中问答》中飘逸出的仙风道骨仍然是没有品赏足够的。反复诵读之后,还会有新的回味。
       宁善堂,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