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及其塑造
作者:吕 游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于一六零一年写成的一部悲剧。它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的思想特点与创作成就,因此,一般学者都把这部作品看作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文学中一个比较完整的理想人物形象。他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理想君王,他复仇的实质在于重整乾坤,实现美好的理想。他嫉恶如仇,敢于揭发社会上一切伪善与恶德,但对社会矛盾认识不够,在行动时还有较多的顾虑。他的性格层次复杂,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他父亲死之前。那时,他对一切都是乐观的,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是他性格的“幼稚和谐”的时期。他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对于世界和人生都有一套与传统的教会观念不同的新的看法。他把人类比作天神,称人类为宇宙的精神、万物的灵长,他向往着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他以为现实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地和谐美好,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英明治国。父亲与母亲恩爱相处,他与奥菲莉亚之间有纯真的爱情,他的周围有一些好朋友。他不但抱有美好的理想,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待人诚恳,光明磊落,这些都表明哈姆雷特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文主义者。
       第二阶段是在他父亲死之后。平时那样爱他父亲的他的母亲很快就嫁给了他叔父克劳狄斯。父死母嫁,叔叔篡位,这一切对他是一个突然的打击,使他对一切美好的信仰完全崩溃,形成他性格上一个“不和谐与斗争”的时期。他面临着两种斗争:对外是他和丹麦朝廷的残酷卑劣的人们之间的斗争,对内则是他自己思想中的斗争。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仅使他忧郁,同时也使他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当理想破灭之后,他并没有意志消沉,并没有绝望。相反,事实惊醒了它的理智,把他从幻想中唤回现实。他面对社会罪恶,敢于正视现实,深入思考,竭力去认识社会,探索答案,寻找出路。这就开始了哈姆雷特性格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思想危机的阶段,也是思索与探索的阶段。这种内心的激烈的斗争构成了全剧的本质。
       第三个阶段是经过一个时期关于“生存还是毁灭”、“忍受还是反抗”之间的动摇和斗争。由于克劳狄斯和他的走狗们一再设计陷害哈姆雷特,同时他又看到挪威老国王的侄儿福丁勃拉斯为了不值五元钱的小块土地而不顾一切的去战斗,这种勇于行动的精神感动了哈姆雷特。他下决心行动起来,这时哈姆雷特已经不是软弱的了,他的性格已经发展到一个“勇敢和自觉的和谐”阶段了。他把为父报仇扩大到重整乾坤、改造现实。所以当雷欧提斯向他挑战时,他毅然接受,而且没有失掉在自己毁人之前把仇人杀死的机会。这样,哈姆雷特性格中的坚强和软弱就得到了统一。用和谐与斗争来说明他性格的发展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对哈姆雷特的评析。
       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客观上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哈姆雷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的理想是进步的,他与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为实现美好理想与社会恶势力所进行的斗争。但是,在这样的时代中,恶势力当道,美丑颠倒,人文主义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萌芽的先进力量与强大的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主观上由于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以及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就哈姆雷特本身来说,他是贵族,就其教育来说,他是知识分子,有新兴资产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它的精神世界是广阔坚强的,主观的,好想象的。但同时因为他是贵族知识分子,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因此,一旦遭遇变故,要求他行动起来时,就感到手足无措,善于思考和不善于行动了。再加上他的人文主义原则要求他扩大复仇的范围,不但要向叔父复仇,而且要担负起重整乾坤的大事业,同时,满朝文武都是国王同党,要他力挽狂澜,孤军奋斗,最后只能是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完成了悲剧的命运。另外,他身上存在的旧思想的重担使他在斗争中贻误时机,消极被动,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
       吕游,教师,现居山东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