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海岩作品中情爱故事的特色
作者:杨 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初识海岩的作品是小时候看的由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便衣警察》。后来在看了《永不瞑目》,《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之后,才知道它们共同出自一个叫海岩的作家之手。随着海岩作品的日益诞生,无论是书还是改编的电视剧在大众中影响越来越大,而海岩作为一个业余多产的作家,他的经历却更具传奇性。海岩,原名侣海岩,1954年出生于北京。他的正式身份是锦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锦江(北方)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北京昆仑饭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国有资产青年总裁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会长,高级经济师。业余身份是一位编剧和作家,曾做过十年警察,是昔日公安四大才子之一。主要小说和剧本有:《便衣警察》,《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永不瞑目》,《死于青春》,《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一米阳光》,《深牢大狱》,《平淡生活》等。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和一名知名的作家,海岩一天大概有10小时做他作为商人的本职工作,写作时间一般是在晚上十点之后到早上八点以前。而他自己也说,我的写作虽然是在半夜三更,但并不是仓仓促促的,睡眼朦胧地去写,而是我对生活感受最深的这一部分。他称自己的作品为商业文学。作为商人,他把自已的作品叫做产品,生产出来的产品销量如何就看是否适合消费者的需要。事实证明,其作品很适合当今读者的口味。
       海岩作品畅销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作品的故事性。纵观海岩作品,大体上都是“爱情+案件”的模式。作品总是以“置于死地而后生”、迭荡起伏、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来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可谓“平波秋水,狂澜深藏”。其作品中更能吸引人,也更能打动人的是它的情爱故事。“情爱”不仅包括爱情,还包括所有的情感体现。而海岩作为公认的“煽情高手”,由他所处理的情爱故事更具特色。
       理想性
       海岩小说中的理想性是一个亮点。他所表现的理想性一方面指道德的理想性,一方面又指爱情的理想性。
       海岩作品中道德的理想性往往又具有与现实社会背景相结合的当下性,让人感觉这种理想性是触摸得到的,是可以实现的。如海岩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如果我把雷锋那样的状态写到现在这个社会中,那就不够真实了。现在的青年如果都写成周志明那时候的心态,那也有问题,不是生长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他怎么能有那样的心态呢?如果让韩丁得了遗产先捐给希望小学十万块钱,那样倒是高尚多了,但读者接受他吗?接受不了”,由这一段话看来,好像就没有理想的道德,倒完全只有现实了。但海岩又告诉我们道德的理想性就在我们身边。《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韩丁如果不替龙小羽辩护的话,龙小羽只有死,但如果他替龙小羽辩护的话,罗晶晶就要离开他,投身于龙小羽的怀抱。在自己的爱情与别人的生命面前,韩丁最终还是选择了挽救龙小羽的生命。虽然这算不上什么英雄情节,但这却是人性的选择,道德准则的选择。在《永不瞑目》中,肖童到了最后并不完全是为了爱情,而是做这个事做久了,进入到缉毒队伍的氛围中去了,升华了,才有了对祖国的责任感,这种道德的理想性在当今社会,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得以体现。还有《你的生命如此多情》中的林星揭露吴长天,《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吕月月告密潘小伟。海岩都在告诉人们什么是道德规范,什么是道德准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经济时代,道德性似乎是理想化的,其实它是可以达到的,触手可及的。
       另一方面,海岩笔下的爱情故事是理想化的,纯浪漫主义的乌托邦式的爱情。我们看不到金钱(物欲)对于爱情的影响,也看不到情欲对于爱情的影响。海岩说,他最喜欢写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物(《我笔下的七宗罪》海岩)。在他所编织的爱情童话中,有着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不为物欲所动的男性形象。他对男女主人公的生活背景描摹得细腻,具体,生动,真实,自然。让所有的读者都相信这种爱情是真实的,其实他们的爱情个个纯粹得不食人间烟火,是人们所追寻的理想化,浪漫化了的爱情,也是与整个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不相容的。海岩说“生活中的那种俗事我不想写进小说,我喜欢写那些特别美好的东西。明知道现实中不可能有,但我会向往”。他不仅塑造理想的爱情,也塑造理想的爱情人物。
       人文性
       海岩说过:“我想表达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人性的那种美好啊,肮脏啊,无奈啊。我同时想表达人物命运和人物思想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容易出现的走向”。(《我笔下的七宗罪》海岩)
       什么是人性呢?“所谓神性是指人的精神性,即人的精神的,心灵,观念等特性;所谓物性是指人的物质性,自然性,肉体性,即人的动物性本能,欲望,需求等特性。而二者同为人性的两大组成部分。所谓人性就是人之所认为人的本性,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简言之,人性就是神性与物性的双重变奏所组成的交响曲”([英]《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韦伯),海岩在理想的外表下向人们揭示着人性的弱点,展示着他人文的关怀。
       存《永不瞑目》中,肖童死了,紧接着就是公安厅的庆功会,说这一仗打得如何漂亮,要不是一特情人员不幸身亡,那就圆满了。一个特情人员的死,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报个烈士吧。为这件事倾注了生命和情感的肖童死了,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轻描淡写的结局。只有一个人,能体会到他的价值,欧庆春,所以她最后在内心说我们两个的关系是我们两个人独享的秘密。这就是海岩要告诉我们的,人其实是多么地渺小,多么地脆弱。他说过:“不是谁故意不人道的对待人,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个体情感,常常是被整个社会所忽略的”。而海岩恰恰要反映的就是这种被忽略了的个体和情感。他至今都记得他看过的刘心武的《如意》,一个看门的老大爷,喜欢上一个格格,一直不能如愿,粉碎“四人帮”后可以结婚了,前一天却得心脏病死了。格格在屋里哭。这时作者有一句旁白:这个世界很大,一个人死了,但是只有一个人为他哭。
       海岩小说中同样关注着另一类群体。《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祝四萍,虽然是个人见人恨的“坏”女人,但海岩却给了她相当的关注与同情。表明了他对这些生活在最下层的人民的一种怜悯与理解。在写龙小羽时,同样也讲述了他对贫穷的恐惧,为所谓的快乐而违背人性教化,为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而杀四萍。海岩在表示他的理解的同时,又在批判这种人性的异化与人性之间的搏杀。在龙小羽杀死祝四萍的时刻,也是他毁灭自己人性的时刻,最残酷最痛苦的时刻。《永不瞑目》中的欧阳兰兰虽然是个犯罪分子,但她对肖童的爱是可以不顾一切的,可以奉献一切的。海岩在塑造她时更多的是展示的她人性美的一面,对至情至爱的疯狂追求,使得这个反面角色却较之欧庆春更可爱一些。
       这种对生死爱欲以及弱势群体的另类写法,也正是海岩作品人文性的最终归宿点。
       悲剧性
       悲剧是一个戏剧种类,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悲剧反映的是现实悲剧性。悲剧性是悲剧中最核心的内容,它使悲剧具有最激动人心的,最具持久性的,含有最深的文化意义的力量。(《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张法)。在古希腊,悲剧是艺术的最高峰。海岩是个不折不扣的悲情剧高手,他的作品大多以悲剧结局。他所写的故事具有悲剧情节,人物具有悲剧命运,爱情具有悲剧结局,可谓一悲到底。在大团圆式文化的当今社会,这种一悲到底的文学为何又受到大众如此热爱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审美效果在于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悲剧主人公遭受到的厄运并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的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怜悯;而他又不是“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是“与我们相似”,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美学教程》张玉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背叛、死亡、占有是海岩悲剧中的关键词,而这些都是以悲剧情节来推动的。情节是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海岩表现的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使其作品给人以沉重感和震撼力。在《玉观音》中,安心的一时放纵构成了以后的一生大错。《永不瞑目》中欧阳兰兰对肖童的占有,带给她灭顶之灾。这些都是海岩在告诉人们生存的价值以及生存的思考。“尼采认为,人生在世充满痛苦,痛苦是人生的孪生兄弟,是我们生息的这个世界的本质”(《美学教程》张玉能主编)“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德]《悲剧的诞生》尼采)。海岩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来告诉人们的是,对道德的反思,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我们感情世界的自我剖析。
       朴实的词藻,传奇的故事,真实的细节,浪漫的爱情,悲情的结局,在真空爱情中让我们透彻现实,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这就是海岩带给我们的情爱故事。
       在当前文学日益边缘化的时代,海岩的作品却如此畅销。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对文学构不成任何影响,而大多不予理睬。但我真诚地希望文学评论家们能给予海岩更多的关注,开掘出海岩作品更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满足大众文化消费者的需求。
       杨芳,湖北天门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