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文艺与青年
作者:王佑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文艺作品,是亿万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对于入世不久,渴望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青少年来说,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则是航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船只,是每个人都有可能从中获得教益的大学。
       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都发生了无穷的变化,东去的黄河不能倒流;人也无法追回逝去的岁月。然而,文学艺术却能轻而易举地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息传递给你,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恶一起呈现给你。珍藏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部文艺佳作,就像一扇扇开向生活的窗户,它们通向遥远的地方和陌生的国度,通向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生个体,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文学艺术的引导。
       文学艺术是“各民族的最早的老师”(黑格尔语),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霍夫斯基语);她与青年历来结下了不解之缘。青少年之所以钟情于文艺,以文艺为青春的伴侣,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正值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飞跃发展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高速发展,幻想,探索,追求,“自我意识”猛烈觉醒,他们内心的感情生活,是所谓“疾风和狂涛的时代”。这正是青少年接近文艺的重要条件,也是文艺得以繁茂生长的肥沃土壤。另一面,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时代生活的激荡和潮流,总是首先在青少年与文艺中间(尤其是在青年中间)造成强烈反响。文艺是时代的前奏、脉搏和晴雨表。青少年作为“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李大钊语)的代表,不仅要借助文艺表现自己的理想、意志、愿望和呼声,同时也渴望从文艺这个“社会的家庭教师”、“人的生活教科书”那里,汲取精神力量,确立自己的历史责任,学会与时代奋斗的本领。就这样,青少年与时代与文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着各种奇妙的结合,放射出人类精神文明的奇光异彩。
       在我国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文艺与青少年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结合,点燃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灿烂火花。当时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小说《红岩》、《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电影《甲午风云》、《上甘岭》、《英雄儿女》、《南征北战》,歌曲《投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等等。在影响一代青少年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陶冶情操,培育心灵,帮助塑造高尚的优美的灵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此,千千万万的“过来人”是体验深刻、历久难忘的。
       斗转星移,时光飞逝。历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千年,人类也跨入了二十一世纪。当我们站在新世纪新时代的高度,我们已清楚地看到:谁拥有青少年,谁就将是新世纪的胜利者。怎样使青少年正确地把握人生的航向,扬起理想的风帆,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好地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使他们豪迈而潇洒地挑起历史的重担,满怀激情、同心协力地去描绘共和国美好的明天?这是全社会和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就整体而言,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是蓬勃向上的一代,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他们现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年龄,面对日益开放的信息社会,面对愈益务实和物质化的现实,他们眼界更加开阔,但也更喜好独立。他们崇尚个性和自我,敢于质疑一切,在参与社会进步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固然体现着历史的进步,但另一方面,对传统和历史不感兴趣,对传统的价值和信仰非常隔膜,这在一定程度上则表明了这代人的灵魂误区和终极精神价值的失落。这一现象无不令人深感忧虑。
       因此,面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上的这些缺失,恢复和重建他们的精神家园与信念家园,确实是至关重要的工作。社会和文艺界要为当代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食粮,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让他们从鲜明、具体、生动的艺术画卷中,从奇丽、浓烈、健康的审美愉悦中,从文艺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中,反观自身精神上的迷误与缺失,领悟历史中那些永恒的价值,从而得到教益,受到启发;在潜移默化中铸造自己的灵魂,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了用优秀的文艺作品照耀青少年的心灵,为了把广大青少年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他们阅读、学习、鉴赏,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团中央等七部委在去年共同向全国青少年学生推荐阅读的100本优秀爱国主义图书,观赏的l00部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学唱的100首优秀爱国主义歌曲。中央七部委的这一举措,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塑造青少年灵魂的“希望工程”;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行动;是积极贯彻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和生动体现。这300部作品,不论是图书、还是影视,亦或歌曲,都是经过历史长河多少年来淘洗后熠熠闪光、魅力长存的优秀之作,它们镌刻着中华儿女以杰出的智慧笑着走向历史、创造历史的过程;它们记录着炎黄子孙用坚强的斗志勇敢的反抗侵略,保卫中华的业绩;它们既凝结着中华民族已逝去的历史肖像和具有推动着社会历史进步的思想意识,又程度不同地继续影晌着民族的未来和民族生存的意识形态。因此,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欲要净化和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欲要高瞻远瞩地把握自身与祖国未来的前景,就应该把中央七部委所推荐的塑造灵魂的“三百工程”当作须臾不可离的最基本的精神食粮,当作照耀心灵、使自己志高行洁的火炬,当作滋养和激发自己爱国主义情感的营养基和原动力;从而精心学习,认真领悟,从作品中聆听智慧和正义之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高兴地看到,社会已经行动起来了,青少年们已经行动起来了。不是吗?那些曾经教育和感染了当今青少年的祖辈和父辈的优秀书籍、优秀影视和优秀歌曲,已经伴随着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一幕幕气壮山河的故事情节、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旋律,又重新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学校和家庭热烈谈论的话题;英雄的形象、感人的故事、正义的颂歌,震撼了广大青少年的心灵。对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的神圣感情,正在这些新世纪的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里孕育、升腾……我们衷心地期望和祝福这种神圣的情感早日汇成时代精神的大气,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它为人类展现了一重新的天地。愿青少年们在文学艺术这支圣洁火炬的照耀下,去奔赴辉煌灿烂的未来!
       王佑江,湖北黄冈师院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