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春江花月夜》的诗意探寻
作者:向 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离别”,离情别绪,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何种生活领域总是客观存在着,而且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古典诗歌尤是如此。
       情感是抽象的,如何表现?它须借助具体环境背景的衬托而显现。离情超越时空,为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情感,一般说来秋风落叶、凄风苦雨、寒露霜降容易引导人们的离愁感伤,寂寞惆怅。以乐景写悲,愈见其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通过对温馨静谧、和谐朦胧春江月夜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宇宙的探索,对人生的体味。其离愁别恨表现得缠绵往复,摇曳有致。
       诗的前四句写长江中下游宽阔的江面上,春潮滚滚,一轮明月随波涌起。诗人张苦虚是扬州人,这篇作品是思乡怀远之作,故从长江中下游写起。“海”,在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宽阔的江面。诗人伫立江畔,从江的角度来写月,所以说:“海上明月共潮生”。《太平御览》卷四《抱朴子》“月之精生水,月盛而潮涛大”。月共潮生,语本此。“滟滟随波”两句是通过对滚滚的江流来写明月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随着波涛流向千里之外,照亮了春江。“江流宛转”四句是对春江月色的特写。江畔的芳甸、花林在月之下,隐约朦胧,似蒙流霜,与皑皑沙汀混连一起。月影波光,一漾千里,引人无限遐想。“隔千里兮共明月”,离思别情,油然而生。
       “一切景语谐情语”。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入笔,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由大而小,由远而近,层层铺叙,诗人在感受纯美景色的同时,沉静在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由江天月色,引发出对美好人生的思索、向往,诗由写景转入到抒情,由空间进入到时间。
       仰望明月,俯视长江,诗人想到自己漂泊四方,沉沦失意的身世,不禁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长明,人生短暂的疑问。诗人想象的翅膀,乘着皎洁的月光,翱翔于无限的太空。他跳出前人慨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窠臼,深切感到个体生命虽短暂,但人类存在则生生不息,绵延久长,“代代无穷已”和“年年望相似”得以共存。这比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豁达通脱得多。
       诗人在这里揭示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诗人在无需回答的天真发问中得到了满足,然而他也迷惘了,因为光阴毕竟如流水一样一去难以复还,有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由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过渡到对思妇游子离愁别恨的描写。
       接着诗人以白云起兴,其思绪随着悠然的白云远去,仿佛看到一轮明月既照耀着江湖游子的扁舟,也照耀着长夜无眠的楼头思妇,“一种相思,两地闲愁。”
       这一节是通过描写月色来表现楼头思妇心情的,诗人将细腻的笔触伸向广袤皎洁的天幕下思妇生活的每一角落: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甚至渗透到思妇的内心深处。“月徘徊”言月影移动,游移不定的形象,暗示了怀人念远,不能宁静,迷惘的心理。“卷不去”“拂还来”如同陆机诗《拟古·明月何皎皎》中所说“照之有馀辉,揽之不盈手”。写出了月光的特征,勾摄了月的魂魄,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那种“剪不断,理不乱”的离愁。“鸿雁长飞”,“鱼龙潜跃”是江月之夜江畔仰望俯瞰的景色,鱼和雁在离人眼里,又是传递消息的使者,这两句自然写出了“一春鱼雁无消息”的相思之苦。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指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此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完美结合。
       这里着重表现出闺中少妇望月怀人的脉脉深情,尽管不无月明今宵,天各一方的离情别绪,但悠悠的相思之中却含蓄的表达了对重逢的殷切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
       诗的最后,花落闲潭,江水流春,然留滞远方的游子归期未卜,只能睹月伤怀,怀乡思远,将题中五字在此收结,提挈全篇。
       这首诗在结构上一边以明月初升到西沉作为全诗起止过程的外在线索,一边又以月下景物作为抒情对象的背景依托,情随时空的变化为内在线索,使全诗神气凝聚,浑然一体,意味隽永,耐人寻绎。
       向阳,湖北建始景阳清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