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章写法]议论文个性化写作浅议
作者:宋淑霞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改明确提出“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这些全新理念,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勇敢地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那么,议论文写作又何尝不能打破以往陈旧的框框,来一个大胆创新,让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也能找到张扬自己个性的平台呢?
       为此,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他们的视野从“三点一线”转移出来,让他们走向大自然,深入社会中去观察、体验,增进人生阅历。让他们在生活中分辨真、善、美,假、恶、丑,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
       第二、引导学生自觉追求创新思维,勇于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范对心灵的桎梏。
       写作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活动,每一个学生对于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虽然他们的思维有时显得幼稚。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主动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发现,或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应用,我们认为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而这种创新思维在文章生成过程中对文章立意的创新,论据使用的创新,论证过程的创新,语言的创新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
       第三、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语言。
       学生作为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是自由的、自主的、有个性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多写“我想”“我认为……”这之类充分体现他们个性的语言,而且鼓励他们将那些新颖独特,能启人深思、引人联想的语言记录下来,作为他们鲜明个性体现的印证。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围绕上面三个大的方面,又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出具体的实验方向:
       一、如何提炼有创意的观点。
       1、发散思维,关注配角。
       材料:课文《伤仲永》
       对这一材料我们可以从主要人物方仲永的发展过程提炼出这样的观点:才能出自勤奋、“天才”必须勤奋、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等。我们还可以从配角父亲的角度入手提炼:父母应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应针对孩子的特长重视后天学习等观点。
       2、逆向思维,反其义而行之。
       人的思维方式可以从纵横逆顺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纵向、横向、顺向的思维一般来说比较引人注意,但往往忽略了对事物的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着眼于求异。当别人都说好的时候,想想里面是否潜藏着坏的因素,当别人说美的时候,想想其中是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这就破除了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如,人们常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有人却说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有的却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人却说:旁观者未必清。人们常说: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脚,有人却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在生活中人们视错的行为如洪水猛兽,然而怀特黑德却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的,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梅岭三章》中的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捷报飞来当纸钱,其间阎罗、泉台、纸钱都是一种迷信的说法,而作者反其意而为之,化腐朽为神奇,赋予新意,推陈出新,表现革命者与敌斗争到底的决心,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许多科研成果的发明,往往都是科学家逆向思维的结果,如火箭的升空,就是利用火箭燃料仓内的燃料燃烧后冲出的气体起反冲作用,把火箭送上太空等等,都足以说明逆向思维无不折射出创造的火花。
       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观点的确立,也采用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达到我们创新的目标。如探讨对“班门弄斧”这一成语的看法时,我们肯定了大多数同学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应该谦虚”的观点的正确的同时,鼓励他们反其意而立之。结果,许多同学马上提出了“班门弄斧又何妨?”“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人要有点‘关羽门前耍大刀’的精神”等很多极富创新精神的观点。
       二、如何使议论文的说理有创意。
       1、美目盼兮展个性。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是展示作者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是展示文章说理水平的一道风景线。
       “题好一半文”,议论文个性化说理,首先题目要一语中的,要运用多种手段,形象地、凝练地、个性地揭示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
       引用诗词、名句:《绝知此事要躬行》(谈实践的重要性)
       借用修辞手法:《德与得》(谈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谐音]
       套用公式:《1+1>2》(谈合作的重要性)
       化用、反用俗语:《药良未必苦》(谈新型的育人观)
       巧用标点符号:《生活——》(谈关注生活)
       2、排比反问增力度。
       在议论文中,要做到个性化说理,必须要对论述的事物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把握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切入点入手,借用排比、反问的句式特点,来增加说理的力度,从而探寻事物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看下面这段材料:
       爱迪生对搞发明兴趣十足,以至于入迷。他在火车上做化学试验引起火灾,被车长打聋耳朵,但他仍沉醉发明,最终成为两千多项的“发明大王”。这就告诉我们,兴趣对人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兴趣的导引下,任何困难、挫折都不成为困难、挫折,在它的牵引下人会一直信心百倍地向着即定目标进发。表现出一种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意志力。
       我们对划线句子变换一下句式:
       试想如果没有对发明有痴迷的兴趣,爱迪生能在被列车长打聋耳朵后还能继续完成发明并最终成为拥有两千多发明项目的“发明大王”吗?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变换后的句子在表达上明显增加了说理的力度。
       3、巧用比喻添新意。
       议论中巧用比喻,可以增加思想内涵,使表达在显得深刻的同时,平添一份生动。例如论述“勤”的重要性,我们可以运用上面的排比反问句式增加说理的力度,但我们也可以换一种句式:
       勤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人一旦拥有,便会如鱼得水般在无尽的知识海洋中自由畅游,哪怕逆流、暗礁、险滩。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正是紧攒勤这把钥匙才开启了中国书法界的大门,而成为著名书法家;美国爱迪生也正是紧扼这把钥匙才开启了世界科学界的大门,成为了两千多项发明的“发明大王”。
       这段文字运用比喻的手法论述勤的重要性,与上段文字相比,不仅使议论深入,而且给人无穷的联想。
       我们在探索个性化说理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在努力做到个性化说理的同时,个性化的语言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他们的作文,这一切成果的取得真应了那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面对满园累累果实的我们,心中的感受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与此同时,在议论文个性写作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在写作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他们看到了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正怒火中烧,面对日本主力舰“吉野”的疯狂进攻,振臂高呼:“我们为国而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致远’船伤弹尽,无力再战,决定撞沉‘吉野’,与‘吉野’同归于尽。”于是,在甲午海战的隆隆炮火中,他们再次深深懂得:要用生命和汗水捍卫我们国家的尊严。当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他们听到了爱因斯坦的回答:“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于是,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爱的奉献》的内涵: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在他们面对鲁迅、爱迪生、梅兰芳等许多中外名人感人的事迹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更加走向成熟,走向健康,他们开始更多地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而且这也将成为我们继续探索写作教学的最大动力。
       宋淑霞,山东文登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