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三首洞庭诗比较阅读
作者:钟任凭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历代登岳阳天下楼,临洞庭天下水,状巴陵胜景,抒悲喜之情的诗篇不胜计数。下面试以李白、刘禹锡、黄庭坚的三首洞庭诗作比较,体味诗中意境、形象之异同。
       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五首》之五: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之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李诗写于与被贬至岭南的李晔和谪居岳州的贾至相约同游洞庭之时。前二句叙事抒情,借帝舜远去潇湘不再复还之事而嗟叹物是人非,空余良辰美景之情。洞庭秋草,瑟瑟作响,似是为在君山上望夫不归的娥皇、女英之悲哭而衰鸣不已。后二句作者宕开一笔,展现了一幅美丽、清新、淡雅之景,微风拂荡湖面。湖面平静如镜。而湖水对面的君山,远望就如那望夫的湘娥二夫人。
       刘诗是描写洞庭秋夜景色的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写尽了君山的无限风光。前二句写湖面之景,湖光月色、交相辉映、柔美谐和,迷茫着水气的湖面有如一方未曾磨过的镜子,光泽暗淡,如此设喻,诗句便充满缥缈高旷之感。后两句作者将视线集中,诗中的山水其实只指“山”,在月色之下遥望,苍翠的君山在银月笼罩的湖水之中犹如银盘之中的一青螺。将月光下水天一色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湖中青葱苍翠的君山比作一只青螺,真是形神毕现,精美绝伦。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后人评价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再看黄诗,前两句写实,活画出烟雨之中的君山有如女神绾结十二个发鬃的形象,奇特的想象,雄浑的笔力将八百里洞庭的乾坤摆荡写得蓬蓬勃勃,此处也点染了作者独自凭栏,欣赏洞庭胜景的愉悦心情。楼上观景、豪情横溢、意气飞扬。后二句虚实相衬,情景相融:要是能到湖面上在摇撼翻腾的银山堆里去眩仰岿然屹立的青山,那该何等惬意!可惜不能。
       三首诗都是洞庭诗作中的上乘之品,其形象描摹,意境营造、情感表达。我认为有以下异同。
       首先,三首诗描写洞庭时都以君山为归宿。
       李诗“丹青画出是君山”,黄诗“银山堆里看青山”,直接点明此意。刘诗则以“青螺”作喻。
       岳阳之名有四:名楼、名水、名文、名山。岳阳楼的金碧辉煌,洞庭湖的银光璀璨,与君山的翠绿葱茏得到统一,令人心摇神夺,逸兴飞扬,岳阳之美的确是因其“得水而壮,得山而妍”;八百里洞庭湖,一碧万顷,横无际涯,水鸟翔集,渔帆点点;应邀写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杜撰描绘了洞庭湖的春之波澜不惊,秋之阴风怒号,他甚至还闻到了洞庭湖岸芷汀兰的芳香。其想象力之丰富,是足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么两句更是传诵千古。
       君山,风光秀丽,环境幽静,久负盛名。娥皇、女英泪洒湘竹,将英名长留于此;柳毅从君山之井入龙宫,传书洞庭君山;唐代程贺诗:“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飘落洞庭湖。”更为君山添上神幻色彩。君山不是孤独而存的君山了。山情水韵融为一体,方为上乘之作。
       三位诗人在描摹洞庭之景时,都将名山、名水合而一体。显示其仁智之心。三首诗在描写洞庭之景时,都可谓极尽联想,比喻之能事,将历史人物事,湖天水色,揉合在一起。但若是没有最后点到君山之笔,则无论形象、意境、情绪都觉意犹未尽。我认为将君山作为全诗的归宿,应该是有作者各自的意思的。
       其次,三诗在描写君山时都或隐或显将君山女性化。
       李诗中,那临湖望归的娥皇、女英,经丹青画出,便是湖中君山。君山成了二位夫人的化身,是何等美丽,何等秀逸而神秘。
       刘诗“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青螺”实为女子形象之喻。这二句诗凝练清新而又富于形象性,银盘与青山相互映衬,好似一个精致的盆景。其中的青螺即一种青墨色的螺形墨,是古代妇女用以画眉之物。而将君山喻作青螺的也非刘禹锡一人。其后的唐代诗人雍陶《望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应是水仙梳流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据《山海经·中山经》任渊注:“按君山状如十二螺髻”。黄诗道:“绾结湘娥十二鬟”,君山丘陵起伏,有十二小峰,正好像湘娥绾结的十二个发鬃一样。如此,作者以女性妆来作喻将君山女性化了。
       以上可知,作者都是或含蓄委曲将君山赋予杰出女性的灵气,或以物相喻,写出了君山女性般的卓约风姿,玲珑剔透。使其形象描摹趋于至美。
       若说三首诗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唐代二位诗人侧重于对奇山秀水的描绘,刻意刻画君山优美的形象,而宋诗则流露出了强烈的亲近君山的情绪。
       此处差异,正是唐诗与宋诗不同特质的表征。
       唐代的诗作具有自然意象优势,并表现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是借助自然意象,发挥人文意象优势,以表现富于人文修养的情感思想。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始祖,在人文意象的选用方面是达到了较高的层次的。他有高高的节操和超迈的胸襟,虽屡屡身陷逆境,备受其害,却能安贫乐道,泰然处之。写作此诗时,他正是遇赦返家,途经岳阳,雨中赏景,心情轻松愉快。此时,物随人意,物我交融,突发奇想。若能亲临其境览物,该是何等豪气!
       一个“惜”字,道出了他的惋惜之情,表现出他对君山的无限向往之情。同时,我们透过那“青山”与“银山”的奇丽之景,隐约可见一位傲然卓立,气宇轩昂的诗人英姿——作者以万顷浊浪中的青山自况。亲近君山之情,不言而喻。
       李诗、刘诗中君山只是作者眼中的一奇秀之景,人与景的融合未能达到黄诗之境界。李白由历史人事而引发嗟叹,将君山喻作湘娥二女,其窈窕形象,幻化了君山的秀逸。刘禹锡的四句诗构成了一幅清丽淡雅的秋月洞庭山水图,小巧优美的君山宛若一螺青黛”,是这幅山水画的灵魂之物。
       严格地说,李白、刘禹锡只能算作是一位格调高雅的洞庭山水的欣赏者,他们将名山、名水、名楼赋予了灵动之气,描摹了君山的优美形象。而黄庭坚不仅是一位欣赏者,更能在诗中一扫沉痛抑郁之气,以岿然屹立的君山自况,表其高蹈性格和洒脱襟怀。
       钟任凭,湖南平江县第七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