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语文教学应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付交煌 张田英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终身教育成为一种时代的需要。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因而如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已经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教师的面前。所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后劲。作为语文这门学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点突出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信息更替频繁,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知识获得,80%以上都来自阅读。在20世纪末,美国为了适应21世纪的发展需要,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阅读挑战”,动用了100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可以说,一个爱阅读的人,才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人。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明确地突出了阅读的地位:“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阅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并提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的这些要求,正是看重了读书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读了哪些书,怎样读的书,有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学习方向,学习能力。学生读书习惯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地指导和监控。首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和终身读书的意识。教师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上入手,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工夫,并辅之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并以酷爱书籍、学识渊博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让他们意识到“阅读能改变人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在内容的安排上,做到由易到难,先从简单的阅读材料入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然后逐渐增加阅读内容和难度,让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其次,注意阅读的广泛性,坚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会“精读”,以提高深入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学习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与准确度,有利于又快又准地接收文字信息,从而适应今后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一点,多看一点,多积累一点。可涉猎到文、史、地,音、体、美,航海、天文、地理等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两本书,要学生精读深思,吸收成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只有培养好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学生才能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可以获得许多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他们受益终生。因为,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
       二、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语文是门开放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教材,而是向着无限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教材”(《新课标》语),很适合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切不可迷信标准答案,只允许一种声音。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冰雪融化后是什么?”99%的学生写的答案是“水”。然而,有一位学生写的却是“春天”。结果,他得到的是老师一个鲜红的“×”。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思维,就在老师的标准答案里被扼杀了。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悲哀。《义教初中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很多语文教师,忙于要学生死背结论性的知识,忽略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些“书袋子”,机械地重复,严重影响到智力的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这样的学生以后不可能很好地研究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归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对人物的评价,对一种现象,一个问题的看法,不同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教师不能拿标准答案把其它想法一棍子打死。因为许多问题本身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应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对待任何一个思维的火花,保护这种思考的积极性。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永远是有限的,而教会学生怎样去思考,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正如清华大学的一个博士所说:“在学校学到的东西,今后不一定都用得上,但在学校中培养起来的思维方式,一辈子都会受用,而且决定了你解决问题的模式和效率。”
       三、注重学生毅力的培养
       苏轼说得好:“古之立大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与成功,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地坚持干一件事,有没有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志。在当前的学生中所缺乏的就是这种品质。有没有毅力,决不是先天性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培养、磨练。语文教师要反复宣扬这种意识,培养他们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要因为一次练习,一次考试,一次作文的失利而气馁。为培养学生的毅力,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记一定数量的生字生词,词语解释,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天阅读半个小时。这些事虽然不难,但要坚持,绝非易事。毅力的培养总是由勉强到不太勉强,由不太勉强到不勉强。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跟踪、及时总结、不断鼓励。让学生尝到持之以恒所带来的喜悦。一个学生在学校养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性格,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往往很难持之以恒,不是中途放弃,就是浮躁肤浅,给个人的发展带来致命的障碍。
       语文教学,既要教书,也要育人。教书是过程,育人才是归宿。我们的教学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把学生培养成能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会思考、能创新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付交煌,张田英,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