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怎样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
作者:周 倩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调查,可以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一般呈金字塔型模式。目前课改向全国推广,语文教改虽然已经从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探讨学生如何学上,然而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已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只有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呢?
       一、改变教师的角色,处理好师生的关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学中有他特殊的角色。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导致教学方式滞后,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洗脑”,改变自己的角色。由以前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发表了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其中对教师的角色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业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正式的职能以外,他越应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这段话也就是强调教师将不再是作为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方面。
       教学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规律为依据,同时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以教师的“教”来说,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较快地实现学习的飞跃。从学生的“学”来看,学生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教师是无法代替的。学生要很好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必须亲自经历这个认识过程,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把教师从徒劳无功的“教官式”讲台上解放出来,变“扬鞭者”为“引路者”,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的趋向,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自然能够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前进,并且可以感受到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乐趣,学起语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不须扬鞭自奋蹄”了。例如:笔者在教《渡荆门送别》一首诗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后,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中的画面,然后再让学生用画面表现出来。几分钟后,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一组组流动的图画,栩栩如生。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已达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
       二、注重情商的作用,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近10多年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一个人的高智商不等于他的高成就,智商不能决定一切。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取决于他的情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 高曼认为,情商是人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最为重要的生存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动作和态度将自己的情商展示出来,会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使教学信息的传递畅通无阻。如果教师善于用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感化学生,增进感情的投资,就能产生强烈的心灵效应,缩短师生之间的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和信赖的效应。教师的情感,教学内容和语言动作相融合,使课堂气氛形成一个和谐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从而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
       首先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注重情商的作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和学伴的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以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主动的发现活动和超常的临场发挥,反过来激发你、带动你,促使你的教学渐入佳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的精彩瞬间、语文的长久魅力,都来自于师生的双向带动,共同创造。使教与学和谐、统一,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一语道出这种感情所孕育的巨大教学潜力。因此,要想使学生喜欢学习,首先就必须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而前提是喜欢你这位老师,所以老师应时刻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首先是尊重学生,维护其自尊心、自信心、正确对待他们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可以通过夸奖性言词、恰当的批评、同情的微笑、亲近的动作、友好的鼓励,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明努力的方向,加强师生间互尊互爱的融洽和谐情感。其次,要做学生的朋友。经常同他们谈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并与他们平等相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由爱建立起来的积极情感,会越来越浓,就能转化为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学生的发展要和谐,即知、能、情、美兼顾。仅仅知、能发挥的学生,往往心理、情感、品德不太健全,自以为是,缺少合作精神和应有的责任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情、美素质高的学生,因知能不及,发现不了问题,学习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一是教师的教学引导要和谐全面,不可仅限于知、能方面;二是教师本身的示范影响,语文人文素养,成为学生心目中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
       三、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的衔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
       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是:“取决于创新”,那么课堂教学亦应如此。优化课堂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等,给死知识赋予生机,激情引趣,使其活起来,达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想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必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在课外活动中,把学生从学语文的苦海中拉上来,让他们到语文的广阔天地去展翅翱翔,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衔接起来。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外生活语文化,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进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最终达到“以渔取鱼”的教学目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开展一些如猜谜语、演讲、朗诵等活动,不仅能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知识,而且还让我们多发现人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增强了学习信心,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懂得了语文,也懂得了生活。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从而让学生走进语文,感悟生活,激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外活动能够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领域,多渠道地较快地接受各种新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外获得的有关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既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又为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必须把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渗透在课外活动中,不仅使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较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为具有各种爱好和各种特长的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才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可以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发现人才和选择人才,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多种多样的语文活动,能够与语文课堂教学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使语文的天地更加广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参与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陶冶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调动了积极性,同时还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语文活动课的开展,把学生推向语文教学的舞台,使学生真正作为教学的主体,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广大语文教师经过努力,把语文课上生动活泼,充满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只要我们教师注意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学的理念,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发挥师生的情商作用,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就会与日俱增,就能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有积极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学生的学习激情一旦被唤起,我们将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周倩,广西北流大坡外初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