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口
作者:周爱红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纵观多年来的中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所受的批评指责恐怕是最多的了。这与教材陈旧、高考指挥棒偏颇等语文教学客观环境不理想不无关系,但有些语文教师恐怕也是难辞其咎的。近年来,众多的年青教师每天忙于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搜索、复制、粘贴,面对形形色色的教学资源或机械照搬,或简单拼凑,很少有积极探索,结合实际独辟蹊径的。长此以往,对于青年教师的业务成长是不无弊处的,语文课堂也难免面目可憎。比如烧菜,同样的原料,在会烧与不会烧者的手下,其味道是迥异的,同样的语文教材,在会教与不会教者那里,其意趣也是相差甚远的。笔者有一名师同事,很会钻研,最有“小聪明”,每观其上课,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切入口”,并总能借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渗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体现语文素养。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努力仿效、探索,比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口”,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作者原先是学绘画的,他对色彩非常敏感,他的诗往往具有很强的色彩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有同学曾提出:“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用“紫色”修饰灵魂有何用意?我希望今天在课上我们能够一起探索解决这个难题。
       生:(沉默,思索,一时不知从哪里入手。)
       师:想想看,平时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紫色的,它们会引起我们怎样的联想?
       生:(茅塞顿开,活跃起来)
       生1:青一块紫一块。
       生2:嘴唇都冻紫了。
       生3:我以为紫色是一种痛苦的、压抑的颜色,紫色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不痛快。
       师:很好,正如同学们所说,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诗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这层意思?
       生4:“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可见大堰河是一个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的女人。“她是童养媳”可见她像物品一样被人当作东西买卖,被人看不起,命运悲惨。“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可见大堰河只能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可见大堰河不仅每天要干很繁重的活,而且还要受到丈夫的虐待……
       师:的确,大堰河没有姓名,没有人身自由,靠出卖乳汁和汗水谋生,她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作者用“紫色的灵魂”来概括真是很巧妙。但是,“紫色的灵魂”还可以有其他理解吗?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的颜色。如紫罗兰,如古代的官服,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紫色还是今年的流行色。
       师:很好。紫色,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一种高贵之色,如“紫禁城”、“紫气东来”、“紫微星”这类,都与紫色有关。诗人以此象征大堰河高贵的灵魂。这是对她的高度的赞颂。她的身份虽然卑贱,但她集中了人类的美德:仁慈、善良、辛勤劳作,从无怨言,对乳儿充满了母爱与美好的祝愿。她确实是最高贵、最伟大的女性。她的灵魂因“痛苦”而“高贵”。当然,在学术界,学者们对此处的理解也颇有争议,今天我们的理解也算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吧。
       “紫色的灵魂”向来是本诗理解的一个难点,笔者将此作为切入口,不仅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更借对“紫色”一词的双层理解,巧妙地梳理了长诗的内容,深层把握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而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在全面而深层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好的切入口,往往有诸多好处。
       1.巧妙重组课文,化长文为短章。如教《宝玉挨打》,以“哭”为切入口,分析选文中众人的“哭”与“不哭”的不同情状与深层情味,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气凝神,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长长的文章在一课时里便能高效地解读。
       2.化难为易,活跃课堂气氛,拓宽教学广度。如面对古诗鉴赏,学生们普遍有畏难情绪,更难说有兴趣,教师可从“意象”入手教学,因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牵扯着一些有意思的典故,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文史知识的积累,这能极大地引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而意象是诗歌最基本的而又最主要的审美元素,把握了它,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3.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变枯燥为有趣。如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文内蕴丰富,逻辑严密。但学生大多嫌它缺少趣味而不感兴趣,如果按传统讲法学生往往不是哈欠连连,就是神思游离。在课堂教学中,有一教师有效地使用了一把“钥匙”——告诉学生,只要给这篇文章拟个对联式的正标题,把本文的题目作为副标题,这篇文章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学生的探索欲油然而生,如“话北大百年沧桑 勉青年继往开来”“于民族危亡之际,当五四先锋在国家振兴之际,做生力大军”之类的对联很快就拟出来了。其实,要写好这个对联式的标题,不仅要读懂全文,而且要运用理解和概括能力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思路的理解,而这正是学习这篇文章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尽管写的水平不一,但以写带读,读写结合,使《讲话》的学习别有一番乐趣在其中。
       “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庖丁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熟知的文学典故,笔者以为老师们不仅要“教其文”,更要“实其行”,找准语文课堂教学的切入口,使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周爱红,浙江宁波市镇海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