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用情感的火花点亮语文课堂
作者:朱贵凤 朱凌云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
       语文学科更需要有丰富的情感。遗憾的是,在我们语文课上,师生心灵之扉紧闭,彼此都在说违心话;学生似是而非地背着豪言壮语,教师则无一例外地予以廉价“表扬”。究其原困是忽视学生丰富的情感,再追根究底就是传统语文教学中为“教”而教,致使语文能力的提高举步维艰。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感。
       一、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
       首先,教师流露出的是积极的情绪。因为积极情绪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如果情绪热烈高涨,就能给人以欢乐,鼓舞奋进,充满信心,轻松自然等。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如果学生反感、甚至厌恶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没有学习兴趣。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弱势群体要倾注更多的爱。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老师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做学生的网友和笔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再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重在写景,但同时又流露着时光易逝,功业难建的感叹,读时要注意这种情感。起句“大江东去”,“大”字易稍缓,重读,以烘托气氛。“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宜稍快,以突出大浪淘沙,排山倒海之势。“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总管前三句,是上阕的中心句,在整首词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要读出感情,和前三句相比宜稍低缓,以突出作者心中的无限感叹。
       由此看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用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二、用教材丰富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同时,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情境导入、朗读激情、联想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
       三、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是培育生命的一种艺术活动。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就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语”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自己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先截取了“绘画欣赏”(VCD)中“罗浮宫里的维纳斯”雕像,而后提出问题:这件举世公认的稀世艺术珍品实际上是一尊双臂残缺的女性雕像,若从我们传统的以“完整”、“完好”为美的审美角度上看,它是不完美的,或者是有缺憾的,但数百年来,它却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驻足观赏。它缘何产生了如此巨大、久远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从审美的意义上讲,它到底是种什么样的美?具体又美在何处?与一般意义上的美在艺术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这样从质疑审美对象进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学语文如果缺乏积极情感的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就变得机械、沉闷、枯燥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教与学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对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
       朱贵凤,朱凌云,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