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现代诗歌教学体会
作者:曾凡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现代诗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今天,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到今天,它仍然是文学的主流,而且选进中学教材的不少。从写作来看,它非常灵活,自由,想象空间很大。发展到今天,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内容上更加含蓄。从教学这个层面上看,更应该注重体验,注重审美,而不是简单的条分缕析,把诗歌割裂成若干小块。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当然也有一些写作实践),感觉有必要说说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把朗读作为重点,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反复体验,从而感受诗歌的美。
       比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这首诗就更适宜于朗读,《乡愁》等也非常适宜于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到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并领会到诗歌从语言到内容的美妙。很显然,上述一类的诗歌,我们如果不是引导学生去朗读,而是简单地进行分析讲解,只能使诗歌的整体美变得面目全非,学生也很难体味到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而且,课堂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1.教师的范读。这个环节不是一定要有,但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很好地利用这个环节。这个环节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它不仅仅要求教师熟悉教材,而且,要求教师必须真正懂得诗歌,懂得文学,还要有非常扎实的普通话功底和语言表达功底,要能够把诗人的感情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做到这一些,能够刺激学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和求知欲望。
       2.试读、熟读、品读。所谓试读,自然是要求学生试着去读,尽力地读出感情。熟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品读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生千方百计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和传递的思想,并体验诗歌语言之美、形式之美等等。
       当然,还有精读、研读等形式。不管是什么形式,笔者要强调的是,关键是要让学生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达到审美功效,并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内容越含蓄,越需要读,这是一个必要的语感培养过程,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更能够读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和要传递的丰富信息。正所谓“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二、注意点拨,尽可能地释疑解惑。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到底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早就讨论得非常深入,这不是笔者所要讨论的。但是,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教师不应该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一个读就代替了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点拨,目的是释疑解惑,让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在朗读过程中逐步明朗起来。怎样点拨?形式多样,根据情况而定。比如,板书就是一个方法。教师可以不说话,但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还可以写出不同的答案或者不同的疑问等等。又比如,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以探讨的形式来下结论(不一定是唯一结论);也可以和学生个别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注意整体关照,反对分散理解。
       一座房子是否漂亮,应该是从整体上去得出结论的。同样,在诗歌教学中,也应该进行整体关照,如果简单地去分析某一行或者某个词,很容易走进误区。特别是一些内容比较含蓄的诗歌,只有从整体上去理解,才能够准确体验作者的感情,才能够获取丰富的信息,才能够产生最好的审美效应。有些诗歌跳跃性很大,词句的组合也不符合语法规范,如果简单地从局部上探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诗人作诗,是从感情出发的,他的思想,他的情感,只有写完才能表达完整,否则就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我们必须顺着诗人作诗的轨迹去探究。现在的教材也很注意这一点,问题的提出是非常考究的。当然,对某个词句的品味也是必要的,但它必须是在整体把握之后,它是理解的一种升华,是更高层次的一个要求。
       曾凡仲,现居贵州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