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作者:王章材 王 勇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疏于用书面去表达的时候,语文学科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有关语文课程改革的口号此起彼伏,推动课改越来越朝着人性化的方面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语文教师应该体现其良心与职责,通过语文的学习,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大胆革新,创设情境,提供交流平台。情感教育该如何进行?怎样的一个过程才算是比较完美的?我认为情感教育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主体对文体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追求真实的交流和深刻的体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而课堂上我们看到,在教师繁琐的提问干扰下,思维漂浮在热闹的问答上,学生由于没有沉静的阅读品格,这样的一种心智活动实际上已经消亡。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
       1、大胆地开放课堂并设置情境。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容易产生“隔膜”。因此,古典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可少,教师通过创作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倾听的心理机制。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会起到良好的效果,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语文教学也更具有时代性。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况,截录展播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沧海桑田、华屋山丘之感,使教学在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中展开。
       二、发挥语言,注重审美,丰富情感体验。语文教学关键要从语言入手。这里包括师生诵读时的语言,也包括文本中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学不管表达我们的感情还是社会生活,主要靠的是语言,这种语言既有容量,又有节奏,还有色调。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如教师的范读能力,声调的高低,表情的变化及手势的运用,都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范读《乡愁》宜用沉静、低缓的语调,哀婉的语气,把作者思念亲人,眷恋亲人祖国的感情表现出来;其次,教师应该传递文本阅读中的愉悦经验,让学生意会,学会欣赏。因此,教师应该认真研读一些字、词、句中优美的意象,体味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阅读变成愉悦的审美的过程;最后,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的巧问,以自己的理解去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老师施加的所谓“影响”,不是告知,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是激活。
       教师在课堂中不是聒噪的鸟,而是充当启蒙者的角色。你的语言应该像孩子在丛林里散步所听到的远处的钟声,使情境变得生动。
       三、主动参与,利用想象,拓展体验空间。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合理地利用想象,拓展体验空间,可以外延文章的内涵,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1、利用想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以诗歌为例,诗歌的语言往往非常凝炼,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画面。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个比喻,学生通过想象,看到“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再比如《沁园春·雪》,同学们根据诗文,再现北国风光:冰天雪地,群山绵延,大雪纷飞,翩翩起舞,仿佛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天晴后,阳光下夺目的白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沟通作品的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积极的参与中,让学生续写、扩写、改写也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2、行动参与,鼓励并组织学生走进文本。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演讲,反串课文中的角色,编排课本剧,延伸情感体验的空间。当同学们去扮演喜极而疯的范进时,他大笑着说:“我中了,我中了——”在轻松的表演中,对那个朝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嬉笑之后,也许会产生更深沉的同情、批判、感慨。而当一个同学模仿闻一多慷慨之词,作《最后一次演讲》时,也会使同学被闻一多的勇气和激情所感染。
       王章材,王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