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阿Q正传》阅读随感
作者:郑宝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阿Q的形象已超越阶级、民族、时空,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
       1.主人公为什么叫“阿Q”?这个问题,作者在第一章序言中已经作了交代,但我总觉得先生有言犹未尽之处。Q是一个封闭的圆加一笔。那个圆就是中国近代封闭文化的怪圈,圆下的一笔是外界伸进的一条腿,或是从内部突出的一条胳膊。这个圆,还可以是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那圆下的一笔可以是外国势力的侵入,也可以是仁人志士的突出。那圆可以是未庄落后封闭的村镇,人们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体被生产方式禁锢,思想被封建思想束缚,那圆下的一笔是阿Q进城,或是假洋鬼子回村。无论是外界伸进的一条腿,外国势力的侵入,阿Q进城,还是内部突出的一条胳膊,仁人志士的突出,假洋鬼子回村,总是对圆的少许突破。这个Q就是对中国社会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社会的写照:封闭,但已经开始被突破,外来的东西,哪怕是不好的东西开始侵入,圆内的不安分因素开始突出。
       那个小D,仍是一个封闭的圆,小D比阿Q还要孱弱,所以,他这个圆是被压扁的,且还没有突出的一笔。
       为什么要在Q前加“阿”呢?鲁迅先生的意思是阿Q没有姓,无法在名前冠姓,只好“阿”。“阿”“啊”同音,“啊”为叹词,读来为“啊,Q!”感叹什么呢?面对Q,面对小D,面对中国社会,面对中华民族,要感叹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啊!”“啊”了之后呢?无从说起。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只好在“啊”了之后,说出一个字母“Q”,颇有“而今识的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味道。阿Q这个名字土气,让人想起阿猫阿狗,这也是乡下孩子常起的名字,卑贱的出身,卑贱的生命,是阿Q的写照。
       2.为什么是“正传”?作者认为作内传外传列传自传都不合适,只好取小说家言“闲话休提,言归正传”的“正传”作起传来。说是“正传”,颇有“不正”的意味。其实是真正的“正传”。因为小说揭示的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想以此来疗治痼疾,怎么不“正”?说是“正传”,也真是“正传”,而并非所谓的“小说家言。”
       3.小说中的太爷为什么姓“赵”?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直说。我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这“赵”,按《百家姓》,乃中国第一大姓,在宋朝是国姓。作者既是揭示中华民族的劣根性,追起原因来,不能不想到国姓爷身上,劣根性的造就,不能不跟国姓爷有关。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在政治上压榨,经济上剥削,思想上奴化。长期以往,一大批奴隶就造出来了,奴性也就深入人心了。第二,按照作者的考证,赵姓是甘肃天水的望族,天水又是中华民族始祖伏曦故里。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根”在天水。“根”有“优根”和“劣根”之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的形成,与天水望族赵家人不无关系。要痛斥“奴性”、“精神胜利法”,就不能不痛斥天水赵姓,因为他们是始作俑者。
       4.阿Q生长的村庄为什么叫“未庄”?“未”者,树梢也,即树的最高最末尾阶段。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1911年前后,就是中国帝制的最高最后阶段,它腐朽到了极点,黑暗到了极点,百姓的生活也悲惨到了极点。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状况依然,虽然皇帝没有了,但中国的社会基础未变,社会意识未变,农民没有被发动起来,没有思想上的动员。但作者相信,中国的社会状态随着历史的车轮,迟早要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有可能为期不远了。因此,阿Q们所处的这个环境,这个偏远的村庄,也就是“未庄”了。
       “未”是最后,“未庄”也就是最后的村庄了。它是不被人们重视的小村庄。生活在未庄的人们,无论是赵太爷,还是阿Q们,其实都是在整个社会中最不值挂齿的,然而,又是构成中国社会最后的基础。未庄,还有卑微、低下的意思。
       5.土谷祠实际是一座牢房。因为是封闭的Q,所以,阿Q实际上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牢房,主要是没有走出过精神的牢房。他在土谷祠里想女人,筹划革命,在土谷祠里不断赢得精神上的胜利。最后因为被陷害抓进城里的牢房,也不过是从一个牢房到另一个牢房,“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
       郑宝生,教师,现居甘肃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