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课外阅读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
作者:杨晓云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它强调加强语文实践,注重语文积累。为改革当前语文教学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口。在认真学习领会新的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努力践行《标准》要求,尝试了课外阅读的研究。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倡导多读书,读好书,人人都做阅读者。
       有人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犹太人人年均读书65本,俄罗斯人人年均读书35本,中国人人年均读书仅5.5本。这个数字是不是准确,可以质疑,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都得承认,就是犹太人是很聪明的,也是拥有财富最多的民族之一。另据2000年、2003年两次国际中学生阅读评量报告:就阅读能力而言,芬兰、加拿大、新西兰、韩国、英国、日本等名列前面,美国又比许多外国的同龄孩子要强得多。两次评估中,我国均榜上无名。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再看看我曾做过的一次调查报告。
       我曾接手了一届初一新生,开学初对他们课外阅读习惯做了个简单调查,情况如下:
       表一:我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抽样调查
       
       
       
       
       
       
       
       
       
       
       
       
       
       

       

被调查人数


       

喜欢读课外书


       

偶尔读一些


       

从来不读


       

52人


       

8人


       

28人


       

16人


       表二:我班学生零花钱使用的情况:
       
       
       
       
       
       
       
       
       
       
       
       
       
       
       
       
被调人数 经常用来买书报 偶尔买一买报纸杂志 买文具、生活用品 买吃喝玩乐及其他用品
52人 2人 10人 15人 25人

       表三:我班学生假期活动情况:(允许出现交叉情况)
       
       
       
       
       
       
       
       
       
       
       
       
       
       
       
       
       
       

       

被调查人数


       

经常进入书店、图书馆


       

在家经常看(普通话台)新闻等有益


       

在家看粤语台特别是香港台


       

在家看娱乐 消遣电视、玩电脑


       

其他


       

52人


       

2人


       

5人


       

38人


       

30人


       

16人


       
       由此看出,我们的学生课余生活单调,他们除了看电视玩游戏之外,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对读书缺乏足够的兴趣爱好。他们根本不会想到买书借书看。大部分学生词汇贫乏,不能出口成章,没有必要的交际能力。有人讲,一个没有阅读化的社会不是一个现代化社会。一个不崇尚读书的校园不是一个好的校园。如果缺少阅读,对孩子的成长是釜底抽薪;如果缺少阅读,对人的个性的养成是致命一击。国际阅读学会的报告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况且,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加强课外阅读总体目标及其各学段阶段性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及时的。《标准》切中了语文学科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病,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重阅读,重积累”的学科特点。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课外阅读的功效远远超过课内阅读的功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扩大阅读量势在必行。我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多读书、读好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
       二、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优势,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们学校大力倡导“书香满校园”的读书活动,学校有大型图书馆,图书种类繁多,多个阅览室,报纸杂志多,还有读报宣传栏。我经常在学生面前宣传我们的这种优势,在我们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着关于阅读的名人名言,阅读园地里贴着同学们的读书心得,班上设立图书角,鼓励学生踊跃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捐献给图书角,并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图书。课室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整洁、宁静,洋溢着书香,吸引学生前去采集知识的花蜜。
       2.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否,与家长关系密切。为了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有效手段,将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乃至书目等同家长广泛协商,以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假期,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到书店选购有益的课外书,还有的家长与孩子一起看书,探讨读书心得。
       三、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向学生明确要求并推荐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要在正常的教学中给它一席之地。学期初,我就制定了一个课外阅读计划,把我的设想跟学生交了个底,向学生公布必读的书目。有计划的学习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学习计划对学生有鞭策和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我对学生的要求是:(1)经常看报纸;(2)主动阅读课外读物,每周摘抄、点评不少于500字;(3)认真上好阅览课,积极参加语文活动;(4)主动推荐时文佳作或自荐阅读心得;(5)一个月一次读书报告交流会;(6)假期要求学生在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联播、诗歌散文欣赏等等节目。
       为了确保阅读积累的质量,周末的作业主要是看课外书,平时作业量也适当控制。这样既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又没有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负担,符合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初衷。此外,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跟踪评价。一周检查一次读书摘抄,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交流会。
       四、开展多彩活动,激发读书兴趣,调动读书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时常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推荐时文佳作、科普读物、名人传记,开展读报读书活动。我还注意培养一批阅读积累的骨干,请他们谈课外阅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谈自己阅读积累的体会,谈阅读的方法,并挑选一些摘录、点评、心得笔记发表在《读书园地》里。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在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下,许多人学会了鉴别和选择,阅读的兴趣更浓了。
       我们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一天一句名言、一个故事的活动,采用轮值的方式,由科代表组织,老师、同学一起评比;诗词背诵、朗诵、演讲比赛、2分钟新闻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真正掀起一个人人喜欢读书,人人学会读书的高潮。
       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大量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钱钟书的《围城》,乃至于卞之琳的诗《断章》都成了初中学生的赏析对象。
       此外,选择一些经典的电影,让学生欣赏,看后写影评。如学习了《孔乙己》,我让学生观看影片《阿Q正传》。为了让学生掌握小说、戏剧的写作技巧,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人到中年》、《巴黎圣母院》、《茶馆》、《泰坦尼克号》、《白毛女》等影片。
       寒暑假,指导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采访,做小记者,认真写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
       五、开展竞赛,展示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孩子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因此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讲故事、趣背古诗、办小报等。学期结束,我请学生把自己的阅读积累全部带来,举办小型展览会,让学生在细细的品味中,回顾自己的成长足迹,感受成功的快乐。
       六、指导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读书。
       阅读方法应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对于长篇小说,宜用跳读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短篇小说,宜用精读法、圈点批注法;对于散文、诗歌,宜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写心得体会法;对于议论文,宜用复述法、提纲挈领法;对于知识性强的文章宜用精读法、分门摘录法等等。当然,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灵活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实践证明:课外阅读积累在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勤于探索在新课标下加强课外阅读的研究。
       杨晓云,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