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语文阅读的激情与机智
作者:王爱波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一天上六节语文课,三个班重复上,我和学生在课堂上都很轻松愉快。我的轻松来自于:即使是重复课,也有新的发现,甚至从导语到讲课的顺序都绝不雷同,经常还冒出我原先没想到的地方来,这样上课我感觉酣畅淋漓;学生们的愉快来自于:在我的激情和机智的引导下,学生们觉得自己读的课文颇有味道,读来齿颊留香,感悟收获颇多。学生轻松之中还有收获,最享受的当然还是我。
       这就是我从教十四年来慢慢形成的以读带动整体语文学习的风格,我的激情和机智驾驭起来的语文课堂阅读,让我的生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激情的语文阅读课堂应该以读为主
       语文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主。教改多年,大家心里有了不少新的理念,可是具体到课堂实践中,理念却显得很单薄。“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读,无异于‘放羊’,东啃一口西啃一口。”鉴于此,所以很多老师宁肯多讲,也不放手阅读。可是,课你都自己讲了,你给学生留下了什么?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我也认为:只有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在阅读中,文章精美的文辞、蕴藉的深意、真挚的情感、清晰的条理,都直接以感性传达到学生的心里,学生的生命经验往往一刹那被调动起来。在师生共同营造的阅读氛围中,老师思想的火花点燃了学生思想之火的燃烧。上这样的阅读课,真有一种把课上透了的感觉。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让课堂上的阅读张弛有致,流淌如节奏鲜明的诗。
       激情因何而生
       多年前我曾写下这样的话:“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走向社会所端起的第一个饭碗,还应该把目光投向孩子的一生。当学生离开校园面对未来时,良好的阅读能力能使他们迅速获得各种有效信息来丰富提升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走向成熟,良好的阅读审美情趣会引导他们分辨是非,不随波逐流。为了学生未来能适应一生中的职业转换,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应强化阅读能力训练,用良好的阅读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当你认为自己面对的是正在成长的生命,当你认为你所讲授的都是有组织、有肌理,需要用心体悟的美文,当你认为你通过这些美文所培养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和阅读感悟能伴随孩子们的一生,你走进课堂就会产生激情,一刹那间智慧也会随之而生,教与学的突破口突然打开。这种情况太奇妙了,创造的幸福让你真正的享受了课堂。
       激情和智慧驾驭的语文阅读课堂
       “老师你讲课说得少,可我们很快就明白了;以前学文言文,每个词每句话老师都让我们记,我们却弄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如是说。
       阅读课最难上的是文言文,我讲文言文从来不拘泥于字词的讲解。也许有人会问,文言字词是基础,是不是被我忽视了?我却认为:文言文课下字词注释都很详尽,不应该浪费阅读时间逐字逐词讲解。而且为什么课下的注释详尽到整句的意思都很明白,孩子却无论如何理解不了文章的意思?这就需要像于永正老师说得那样:“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这时就不仅仅需要教师的激情,还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智慧,一种随机产生的但绝对是针对孩子们水平和经验的智慧——机智。教师的机智就是横跨课本和学生的桥梁。
       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没花大气力去介绍王羲之,(学生已养成了网上查阅并整理作者及背景的能力。)我说:“被尊为书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特点自然洒脱,行书写的极美,古人赞美是‘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而行书中最美的作品是他中年时所写的《兰亭集序》。初春时节,‘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王羲之和众多文人名士在兰亭河边一起游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东晋当时有这样的风俗,每年三月三日,到河边游玩可消除不祥,叫做‘修褉’,当王羲之和大家饮酒作诗已有些微醺时,应大家之邀为大家所吟之诗作序,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书法如行云流水,文笔也清新疏朗。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朗读第一段文字,王羲之写道,大家一起来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那一天天气很好,视野开阔之处,仰视晴空,鸟瞰大地,‘信可乐也’,实在是很快乐呀。”
       于是学生兴致勃勃直接朗读第一段。读完后我又引导具体分读:在一个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为什么事,都哪些人进行的一个聚会?
       学生自己读:“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我接着赏析性引导:“聚会的地点有高山有流水,山高林密,浪花飞溅的小溪环绕竹林。大家列坐在小溪旁,朋友斟的酒顺流而下,酒杯飘到我的面前。这样喝酒吟诗,别有趣味,虽没音乐相伴,朋友们都谈得很尽兴。”学生接着就读这一部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不用逐字翻译,学生也明白了是什么样的聚会场面。明白了之后,学生读得特别带劲,甚至有自己参加了当日聚会的感觉。
       第一段剩下的部分,我提问:文人雅士为修褉举行的诗酒聚会,饮酒作诗很尽兴,紧接着作者写了什么?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在话下,但还不太明白“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这句话。于是我总结说:“那天天气很好,放眼望去,心情无限畅快,思绪飘得很远,叫“游目骋怀”。耳边是“群贤”——众位朋友们在吟哦优美诗句,眼前是“暮春”时节的美丽山林,真是“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学生们好像自己“游目骋怀”、尽情享受了视听之乐一样,大声读:“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他们自己也读出了愉悦。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认为,这么有名的一篇序言,文字又这么明白晓畅、清新优美,一会儿就熟读成诵了,读得很有成就感。第二、三段当然也就势如破竹很快拿下了。
       我经常会把语文课讲得飞快,学生也把课文背诵得飞快。学习了介绍马寅初的散文《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他们在熟读课文和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了非常好的文章,而且各自角度题目也各异,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铁骨学者马寅初,这是读之功效。
       上课不仅仅是引导读那么简单:学生情绪低落不爱读,你要能使他们振奋;学生兴奋异常无心读,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学生茫然无从下手读,你能给以启迪让他找到秩序;学生胆怯了认为读不懂,你能燃起他的自信,你能解读学生的渴望,你更能发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你能以你的幽默激发学生的幽默和愉悦,你能让课堂笼罩着和谐的音符,让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你的关注。
       同样的课我在三个平行班上从来不是一个模式,当时的学生,当时的情境,当时的感受,让我产生了即时创造的冲动,我的每一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让我上示范课、公开课,我也从来都是认真备课而不用事先演练。
       激情阅读的背后是不一样的备课
       叶澜教授说,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课堂上能富有激情,流动着机智,这背后的备课是不一样的。
       指导我毕业实习的老师教给我:备课是备课文而不是备参考书。我从此明白,会思考的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位对教材有独到理解的语文老师。
       一直记得钱梦龙老师对青年老师的谆谆教诲: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读出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到“教什么”和“怎么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常有得心应手和左右逢源的快感,也就能教得有些激情。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功底,只语文课堂机会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我备过的课文,留白处全是我的感悟,甚至有我对课文及注解的见解不同之处。虽然上课没有定式,备课却越发认真,精妙的点拨来自于备课时的独到体悟、发现和对学生水平、经验、兴趣的深刻了解,从而给予学生的启发更大。
       流畅的简洁的美
       我讲课不蔓不枝,绝不会用半节课偏离主线生动地讲外传,我的课就象一笔挥就的文章一样流畅。是不是美的东西都简洁流畅?一如我喜欢的外衣不要有繁杂的分割线。
       我喜欢优雅的课堂,简洁而又流畅,所以我反对阅读课过多的互动,反对过多现代教学手段的介入。互动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不一定显示了思维的活跃,反倒容易成为一种繁华的空洞。多媒体的介入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和生动,可是,语言文字写就的东西,不去体味语言本身而借助于视听,是不是缺少回味和厚重?
       激情和机智带来了课堂的灵动,我对学生的关爱不再是严肃的面孔,轻松的爱带来的是学生更多的尊重。在现行的机制和要求下,有思想和有风格似乎是一个梦,但似乎还可以做一个有梦的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激发生命共同成长的满足。
       王爱波,山东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