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中学教育中要强化人的教育
作者:周 林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到“因材施教”,即最早对“人的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中西方历史上,教育从来都是神圣的事业,都是以人的自身完善为目的。从孔子的以“君子理想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民”身心陶冶的“自由教育”,教育无不以人格的完善,思想的自由发展为目标。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立命之所,人的自由、超越、完善、德性都应是根本的内涵。纵观古今中外,中学教育都需要加强“人的教育”。
       目前,我们中学教育已经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层面,人们对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理解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人们普遍认为中学的素质教育不过是一种教育模式,就像“愉快式教育”、“成功教育”等一样,只是众多教育改革实验中的一种。其实,据我分析认为,素质教育的理解是一种教育分类,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现在各方面的媒体对应试教育批评有加,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有着特定的背景。它并不否定“应试”,而是反对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但我环顾教育现状,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我们中学的教育仍然是一种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实验遍地开花,但应试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行为方式。它的涉及面已不限于中学教育,而是一个社会网络。社会上还有应试教育的阴影,如统一教材、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书山题海仍然繁重,升学压力仍然在逼着人们向应试教育迈进。
       一、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应“以德为先”。即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面对当前经济大发展浪潮的冲击,很多人只注重金钱,昧着良心赚黑心钱,比如色、黄、假、赌、毒。而中学教学是培养人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习,对学习和事业都要精益求精,具有执着追求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中学生的模仿力最强,可塑性很强,变好容易,变坏更容易,所以中学教学育人是关键,要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离开德育教育,其他教育就犹如水中月、镜中花,犹如空中楼阁,最终会坠入深渊。
       二、开展课内外科技活动。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个人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拓宽学生思路。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科技实验,因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集体感。2003年,我在贵师大进修时,听一个日本大坂教育学院教授讲,日本人认为:对付一个中国人太困难,对付两个中国人就有40%的把握,对付三个中国人就太容易了。我国也流传着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以上都说明了中国人缺乏合作精神,不团结。让学生都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体验到操作的快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中国学生大多都是学习书本知识,获得的是间接经验,就很难谈“创新”。有位记者采访回国讲学的杨振林教授:“你在外国教书那么多年,请你说说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区别?”他在回答中重点强调:中国留学生成绩优秀,但胆小,实践却不是理想。
       人是社会现实的人,而不是理想的人,我们培养的中学生也不是“理想”中的人,应该是社会实践的人。所以应在多次科技活动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真正实现人表其能,各尽其才。
       直到今天我们中学教育在人的问题方面仍然是被忽视的。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基本看不到直接关于人的理论阐述。作为人的教育,作为人的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革命与中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也使中学教育成为实现“人的革命”的有效方式。
       周林,教师,现居贵州凤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