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课堂教学中的假象
作者:徐 伟 刘延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堂教学许多环节在量和序的方面表现突出,以至于形成许多“热烈”而“繁荣”的假象,掩盖了内容和本质等方面的表达与揭示,更谈不上美学价值、道德培育、情感交流、创造力开发等语文教学附加值的追求了。因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假象严重阻碍了新课改的进行,对它们必须认真识别,加以杜绝。
       1、课堂提问繁杂量大。
       提问有的是专门由优等生回答,目的是顺利地完成知识的灌输,绝大部分同学处于被动听“回答”的状态;有的教师每句话都带问题,学生在“问”的海洋里飘来逐去;有的问题是学生跳一跳也够不着的,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有的提问啰里啰嗦,思路不清,学生百思不得其答;有的提问是问了白问,根本不用答;有的问题难却提了基础差的学生,有的易却提了基础好的学生,人为地形成课堂教学障碍;有的提问随意性强,缺少内在连贯。总之,提问不能从提问的量、提问的质、学生的基础、提问的梯度及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设计。
       2、程序化设计。
       教学过程进行程序化、公式化设计,极少变通,缺少创新。比如语文新授课,便从预习开始,然后导入,介绍背景,通读全文整体感知,逐段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主题与写作特点,最后布置作业、检查作业,不能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依然填鸭式,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习惯以传授知识为本位,而不是立足于学生的需求,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基础、行为同步相谐地动态地对教材的多元化价值的追求,即对学生潜能的激化、方法的参悟、思维的启迪、智慧的生成。
       3、做作生硬的表扬。
       听一位教师讲课时,数一数,一位同学竟然被老师一节课表扬了九次,每次都配上了同学鼓掌,老师每次都说“大家要向他学习”,这些表扬牵强附会、勉强做作,对学生无故吹捧,不能科学地运用激励机制,导致这些表扬中断了学生的思考,会使一部分学生把心思用在揣摩猜测老师所要的答案,因而也降低了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用心理解。
       4、虚假热烈的讨论。
       新课标讲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讨论必须是在关键处、疑问处、矛盾处、重点难点处,使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与探究,弄清答案。但有许多课堂不论大小问题,动辄组成小组就讨论,讨论虽热闹,但缺少了问题的科学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教师巧妙的诱导,其实有不少问题更本不需要讨论,讨论变成了繁荣课堂气氛的手段,教师追求的是一种虚假的双边活动的热烈。
       5、各类教具披挂上阵。
       教具的现代化以其新鲜性、可操作性辅助语文教学,当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我们许多教师在运用教具上走了极端化,满足于出新出奇,一上课大小“武器”便全用上,一会是图片,一会是小黑板,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象机,DVD,激光光盘,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不一而足,凡是有的,得用就用,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一节课之内看到许多精彩的演示,有时也动手去做,忙得不可开交,语文课成了展示与操作教具课,教具成了出奇制胜的法宝,以此掩盖了教学过程的实质化的苍白无力,教学活动陷入了技术主义的泥潭。
       6、公开课假而空。
       公开课对于推广教学经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都有很大促进作用。但许多公开课由于种种原因严重变质,形式主义严重,成了新课改的严重障碍。
       有的公开课教师成了演员,一上课边滔滔不绝地展示自己的语言风格,教学目标在教师的表演中轻易地被灌输完毕,听课者惊奇于讲授者的才华,却忘记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不求上进,疏于研究,墨守成规,讲起课来平淡乏味,虽无非议,也无价值,纯属应付。还有的教师上公开课东施效颦,盲目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鸭子吃蜗牛——食而不知其味”,一堂课下来,没有一点创新。
       此外,还有许多假象令人眼花缭乱。由于每次评课都必须涉及板书设计,造成教师挖空心思地设计花样翻新的板书,但许多板书只是摆设;练习只不过是对语文知识的机械重复,目的是让一些知识固化在学生的脑海里,其实学生受益特少。题海战术仍然被许多教师奉为制胜法宝,以为学生在“吃一堑,长一智”中生出许多智慧,老师忙于查资料或网上下载资料,只管把这些题交给学生,规定好交作业的时间便万事大吉,教师当然轻松,学生苦不堪言。
       徐伟,刘延明,教师,现居山东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