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再认识
作者:李晓宏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类不同课程组织模式。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single-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multi-subject)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性。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因此,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这两类课程的组织形式都不能随意彼此取代。
       一、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两种课程各有独特的优越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关而非对立的。
       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我们知道,分科课程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一门学科既然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而开发出一门综合课程并将之作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它也往往呈现出某种分科的形式。分科是综合的基础,只有在深入分化的基础上,才能有较高水平的综合。否则,综合就显得极为肤浅。例如,古代社会的科学是综合的,但因为缺少分科的基础,它也只能是低水平的综合。现代生命科学之所以在本世纪取得重大进步,是和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等本身的进步分不开的。
       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是两种功能互补的课程形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孰优孰劣对两种课程进行评判。针对不同的认识特点、发展要求和社会背景,它们各有独特的优越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丰富性;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相对独立性,而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分科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综合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分科课程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而综合课程则强调教学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概括地说,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而综合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经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知识和经验都是个体发展必需的条件,二者共存在实践情境之中,构成课程组织的资料来源。
       第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同分科课程之间其区别是明显的,但总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像目前课程实践中各学科之间相互封闭、相互孤立的现状并不是分科课程本来应当有的性格,而是许多不合理的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逻辑,并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而是从某种观点、以某种方式对分门别类的学科逻辑的超越,牺牲了科学体系的综合课程必然是琐碎的、苍白的、无力的、肤浅的。
       此外,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演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古代社会“人类的知识还处在混沌初开的状况,所积累的有限知识在本性上就是综合性的”。在这种背景下,课程的形态也是以综合的方式出现的,但是随着知识总量的激增和人类认知能力局限性矛盾的日益突出,笼统的、直观的课程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认识世界的需求,人类探究的视野开始切入自然界和社会的深层,试图运用分析的方法,把自然界和社会分解成不同的部分,然后逐一研究、探析各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功能,在这种趋势下,分科课程开始占据主流地位,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挥了巨大的功能。但是这种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地划分学科门类的方法,因其忽略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性,所以从产生之日起便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此后,随着分科课程局限性的逐渐暴露,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宽和人类行为手段与方式的日趋多样化,要求更高层次的课程综合化的呼声也愈来愈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更高层次的综合课程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分科课程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传统分科课程基础上的,“没有学科的分化,没有分析性的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综合化的大厦便无从盖起”。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利弊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从课程开发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本学科知识的优先性;从课程组织来说,分科课程坚持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强调本学科自成一体。因此,分科课程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得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二是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三是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分科课程也有它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在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前提下,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分科课程本身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分科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摈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了显著的区别。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综合课程也有它显著的优势:一是综合课程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二是可以解决课时有限性与内容广泛性的矛盾;三是综合课程在内容选择上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既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又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四是综合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强调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当然综合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当课程设计侧重于某一方面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时,大多数课本均以一系列这方面的问题为主线,以专题的形式编排,其结果势必对知识的逻辑性和顺序性带来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如分科课程那么有序,那么严密。至于社会、学生和知识体系之间的合理综合化,虽然课程的设计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但由于学科的综合程度发展很快,所以,对这几个要素的有效整合,还显得相当薄弱,顾此失彼的现象还时有所见。
       因此,实施综合课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知识的琐碎化问题。在分科课程中,一个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一个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
       第二,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这是实施综合课程的必要条件。当务之急是综合课程的师资培训要到位,要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
       第三,管理的问题。要在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虑综合课程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
       三、课程改革的希望与前景
       目前无论从政策、理论还是实践方面,课程改革正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契机。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在中学阶段各个学校可以根据现有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其它条件,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也可以选择以分科为主的课程,或选择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积极鼓励各地选择以综合为主的课程。这些举措足以证明政府为课程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足够的政策与舆论支持。
       但是,由于受价值二元论的影响,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钟情于非此即彼的模式,在纠偏的过程中容易犯“以偏代偏”的错误,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综合课程的研究目前正处在这种困境之中,一些研究者在批判分科课程弊端的同时全力推崇综合课程,大有取而代之的意图。这样无形之间把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作为对立的双方割裂开来,否定分科课程合理性的同时,也使综合课程剪断了历史的脐带而陷入孤立的境地,其实“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的改进形态出现的,而不是作为分科课程的对立形态出现的”。
       课程综合化是时代的要求,是课程自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命题,但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否认分科课程存在的价值与功用。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是一种相关而非对立的关系,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试图割裂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它势必造成理论上的困窘与实践中的难为,最终制约综合课程的发展。
       两种课程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相互关联而又相对独立,两种课程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种都将是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不论是分科的彻底取消与分科的唯一化,还是缺乏综合与不加限制的综合都是同样有害和不适当的。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认为,课程在今后的发展,仍将在分科与综合这一基本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两种课程也将共同存在。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3]施静翰.论课程的分化和综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4]李晓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浅论[J].晋东南师专学报.2003.3.
       [5]廖哲勋.论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J].教育研究,1999.7.
       李晓宏,山西长治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