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月下独酌(其一)》新解
作者:陈振荣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般都认为写于长安时期,即天宝二、三年(743、744)间,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浇愁,写下了四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传统的解读都认为此诗旨在表达诗人的孤独、怀才不遇,是对世无知己的一种孤独的宣泄。
       我在多次赏读此诗时产生了困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真的是找不到知心的朋友陪其喝酒谈心吗,还是无需他人陪伴?我们从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的“暮从苍山下,山月随人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和《送友人》中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友情诗、送别诗中不难发现李白的知己好友之多,其实李白结识了青阳县令韦仲堪、秋浦县令崔钦、县尉柳园、天水韦权舆、处士高霁、道友权昭夷、顾候、民歌手谢杨儿、白云寺山僧以及众多农家主人、“采铅客”等众多好友,想找一个人喝酒谈心那又有何难呢!所以我们自然就能确定李白的“独酌无相亲”是一种无需他人做伴的“无相亲”。那么李白独自一人喝酒是“孤独”还是“伪孤独”?是“真乐”还是“假乐”?我们不妨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两句诗来窥探李白当时的心境。举杯仰头邀明月,低头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岂不是成了三人共饮的热闹场面吗?诗人放声歌唱,月亮似乎也被感动得在天上缓缓地徘徊;诗人婆娑起舞,影子也紧跟着他不停地摇摆,这不是忘乎外在拘束而完全宣泄自己的豁达与洒脱吗?我们更可以从“行乐”,“交欢”等词中体会李白那种沉浸在自己想象中的自得之乐。
       有人说李白的自得其乐是逃避现实的一种自我安慰,是更深的酸楚和孤独。其实这些人是站在常人的角度去看待李白,而忘记李白是一个“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力士脱靴,贵妃磨砚”的天才与狂人。叔本华说过“只有精神禀赋卓越的,内心有着丰富思想的天才才能摆脱外在意欲不能得到满足的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而李白正是一个想象力极其丰富的,淡泊名利的天才诗人,只有他才能进入“无我之境”,就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内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质”,李白就具有这样的美质,所以独处中他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们从李白的其他诗歌中也能发现他天才的想象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等诗句无不让我看到一个豪迈、浪漫的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诗句更让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个恬淡、洒脱、高洁的雅士。有着内心丰富想象力和高洁情操的李白正可以享受独处的天才之乐。
       叔本华“一个人对与人的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智力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庸俗,要么选择独处的天才之乐,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的这句话,我想对于李白的月下独酌的超乎物外的天才之乐是完全适用的。
       
       陈振荣,教师,现居浙江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