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孤独之旅》中的三美
作者:冉 兴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曹文轩先生曾说:“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这句话精要论述了美与文学的关系:文学首先应是对美的揭示。那么,究竟如何把这一美学理想付诸于写作实践呢?曹先生的《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
       阅读这篇作品,就犹如置身一个诗意的世界,作者为我们演奏了一曲美的交响。
       一、用词之美。
       曹文轩先生在《孤独之旅》一文中多处用到叠词,这些叠词形式多样。有AA式、ABB式、ABAB式、AABB式。它们表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摹态,如团团、紧紧、浩浩荡荡、重重叠叠;有的拟声,如轰隆隆、呼呼;有的绘色,如青森森;有的强调,如迟迟、整整、小小、一滴一滴。它们在文中作用突出。有的点示了芦深水阔的环境特点;有的强化了视觉冲击的效果(一滴一滴);有的渲染了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有的刻画了人物在孤独环境中的本能反应……这些叠词就像一朵朵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小花,朴素自然而又清香可闻,成为文章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其他词语的运用也体现出准确形象的特点。如“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水声”中“均匀”、“永恒”写出了船行是匀速的,过程是单调的。“前行是纯粹的”一句中,“纯粹”写出了前行的不可避免。“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中两个“陌生的”强调了景物的改变给人带来的生疏感。文中多处用到“忽然”、“突然”则表现了人物情绪、行为等的突然转折。
       二、映衬之美。
       说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提那群鸭子。鸭子是杜小康重返校园的希望,也是在孤独之旅中相互依存的朋友。不仅如此,对鸭子的描写也恰当地映衬出了人物的心情。行进途中,“鸭子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鸭子的兴致映衬了人物对未知前方的好奇。晚上,鸭子“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鸭子“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使他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衬托了人物内心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漂游者”更是人物心理的写照。对鸭子的描写强化了读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理解。
       在文中,鸭子逐渐肥硕,羽毛变得鲜亮、稠密,到最后下蛋了,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鸭子的成长与杜小康的成长相映成趣。这种映衬冲淡了文章弥漫的沉重氛围,增添了画面的亮色。
       除此之外,还有景物的映衬。作者对景物大篇幅的描述传达出了人物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真实可感,细致而富有诗意。
       三、人性之美。
       本文讲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展示了杜小康从身体到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家庭的变化是迫使成熟的原因;出发前的恋家、途中的迷茫,乃至雨后寻鸭是其成熟的必经考验;长大的自我觉醒是成熟的宣言;见证鸭子下蛋则是其成熟后收获的喜悦。这个过程既有身体上的耐磨,更有心理上的完善:战胜了生活的艰难,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杜小康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重要考验就是孤独。在文中,这种孤独,首先表现为外在环境的封闭,其次则为内在心理上的空虚。别亲离家,人烟稀少,生活单调,前途渺茫……当一切同时袭来时,杜小康没有因此消沉甚至绝望。相反,孤独成了他长大的推进剂,他成了战胜孤独的强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立自强。
       除此之外,杜雍和也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气息和性格特质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明净的语言,诗化的意境,纯真的情感,以及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古典气息构成了曹文轩先生《孤独之旅》的美学元素,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恒久的魅力。
       冉兴,教师,现居湖北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