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文言文创新教学探索
作者:王继良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现今新课程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整个语文教学的三分之一,因而,文言文教学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综观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法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必须进行改革,这已经成了全体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学古文呢?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一则好的导语如一块磁铁,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使他们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文言课文中去。
       导语的设计,有的可以从文史知识入手。由于文言文是历史的产物,与现代生活距离遥远,当时的人物、风情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是不易理解,但却是新鲜的。因此,导语可介绍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家、作品及典章制度、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以消除时代隔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有的可以从文体入手。例如黄庭坚的《答李几仲书》写作年代久远,内容深奥,无生动的故事情节,如没有合适的导语,很可能使学生敬而远之。上课伊始,我问:我们已经掌握了现代书信的写法,古代书信跟现代书信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有的可以从文章的中心入手。例如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时,上课伊始我就请同学来填一个成语:“能生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熟能生巧的成语故事。
       有的可从文章的内容入手。例如教学苏轼的《斗牛图》时,我就直接提问:《斗牛图》画了什么?画得好吗?开门见山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中去。
       当然导语还有很多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来设计,但是殊途同归,那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诵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对文言文的体验与领悟”。确实读书能潜移默化地体验语感,特别是文言文更应该读。通过反复诵读,扫除文字障碍,明了文章大意,才能进一步品味文字技法,领悟文章奥秘。当然读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等。读的方法也因文因目的而异,或默读,或轻吟诵读,或极声朗读,或配乐朗诵,或借助多媒体配上画面,或结合情景表演进行朗读。朗读要讲究语气、语调的变化停顿,重轻音的处理,速度快慢的安排,达到抑扬顿挫、以情感人的境界。而这些教改,需要老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及时启发、点拨、示范。
       三、精心设问,以思理义。
       根据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关于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问,使同学们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寻求答案,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字词的意义。例如上《牡丹图》时,我就设计了下列问题:
       1.这幅《牡丹图》画了什么?(中午时的牡丹丛和牡丹丛下的一只猫),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懂得了“尝”和“其”的意义。
       2.你们觉得这幅牡丹图画得怎么样?同学们众说纷纭。我就要求他们说出理由。(分别抓住了中午的牡丹和中午的猫的特点)
       3.中午的牡丹和中午的猫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从而又懂得了“披哆”、“色燥”的意义,“而”的用法,“此日中时花也”、“此正午猫眼也”这种判断句式。
       4.那么早上的花和中午的花,早上的猫眼和中午的猫眼又有何区别呢?(“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5.作者为何能画得这样惟妙惟肖?(仔细观察)这样就落实了单元教学要求。
       6.这幅画的主人是否知道这幅画画得好?(不知道。“未识其精粗。”)
       7.谁知道?和欧公是什么关系?(吴公、姻家)
       8.吴公问的“何以明之”何意?问谁?又学到了提宾句特殊句式和设问的修辞方法。
       9.作者如何称赞这个吴公的?(“这亦善求古人笔意也。”)落实了“亦”和“善”的含义。然后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朗读背诵。
       整堂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学生们不停地向我招手,急切地想得到发言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归纳体系,举一反三。
       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实词、虚词的意义,掌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等语法现象,掌握一些文言句式。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也是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的过程,要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离不开这种规律性的知识。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领悟,产生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而”有四种基本用法。1.学而时习之(表承接);2.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3.其花披哆而色燥(表并列);4.士笑而然之(表修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这些用法后,一定要让学生归纳总结,记忆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表承接、转折、并列、修饰。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落实各个知识点。
       归纳整理,不仅是为了落实文言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阅读和理解文言规律,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五、精设板书,营造氛围。
       环境对学习语言十分重要。我在上文言文时,精设板书,尽量创造学文言文的氛围。我在黑板上除了教导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还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精心设计板书,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就设计了“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两个成语,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文中内涵,营造了“勤奋读书”的氛围。
       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
       扩展是课文教学的延伸,包括阅读、辩论、写作等。通过多种方法,将学到的知识迁移成能力。阅读时老师选择与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或内容相近、相关,又比较具体生动的课外文言文,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例如学了《螳螂捕蛇》后,可以补充《螳螂捕蝉》,学了《曹刿论战》后,可以补充《了鱼论战》,学了《醉翁亭记》,可以补充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学了《夸父逐日》,可以补充《精卫填海》,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辩论是从某些课文中,引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进行辩论或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学了《曹刿论战》后,组织学生对曹刿这个人物进行评价,学了《出师表》后,对诸葛亮进行评价。如果看法不同就可以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七、变换作业,避免单调。
       学完一篇文言文,除了精心选择必要的基础知识进行训练外,还可以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例如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配上插图,如《牡丹图》、《斗牛图》、《爱莲说》等都适宜。爱好音乐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学唱一首歌,如《明月几时有》。爱好写作的同学可以让他们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一篇读后感,如《伤仲永》。变换作业,避免单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作业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
       八、理清脉络,把住关键。
       岁月匆匆,回顾我从事语文教学三十余年历程,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理清文言文的脉络。因为现代汉语特别是双音节词多,而文言文的特点是单音节词多,因此,我教学文言文翻译时确定为三个步骤:
       1.划词:即将文言语句划为最小的词。如:“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就可以划为十二个相对独立的词: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逐词解释:即将所划出的词逐一进行解释出来。骨:骨头。已:已经。尽: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而连词,表转折,可是。两:两只。狼:狼。之: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并:一起。驱、追赶。如:像。故:原来。3.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连词成句,可译为:骨头已经完了,可是那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紧紧地跟着屠户。
       同时我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四把“钥匙”,即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1.古今异义词。从字面上看,即词的古义和今义不同,不言而喻,文言文中除了少数“古今异义词”外,其它绝大多数是与现代汉语意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词。可以说掌握了古今异义词就等于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第一把金钥匙。
       2.通假字。通假即同音替代。它是先秦古籍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要构成通假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①必须是一对出现;②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关系;③在上古音中,二者必须是同音或近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高兴、喜悦”的意思),用本字“悦”的意义,句子才通顺。
       3.词类活用。即某些词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一般性质和语法功能,而具有新的语法功能的灵活运用,离开了这种语言环境就失去了这种性质和功能。
       4.特殊的文言句式。常见的特殊句式有:①倒装句;②省略句;③判断句;④被动句。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类句式的特点和翻译方法如能进行反复练习和强调,并加以归纳总结,那么文言文翻译对学生来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读,灵活多样的读;让学生弄懂文言文的特点,学会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步骤,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四把钥匙,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就一定能够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王继良,教师,现居浙江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