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论语》的语言特色简述
作者:钱 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孔子的思想对时代的影响可谓深远,尤其孔子的语言简洁、生动、富于哲理,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人们,孔子的语言虽不如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韩非的峻峭,但自有平易端正和含蓄生动的特点,加上两千多年历史的演变将它凝练为出色成语,流传至今。
       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关于教育的论述,既是其品貌、为人的刻画,又反映了他教学的思想和基本原则,内容很深刻,但作为承载教育内容的语言大多朴素、平易,易于理解。比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引导人们走向真理。又如,“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述而》)这些都是他虚心谨慎的学者风度的精确描绘。
       如果说,以上这些叙述性的语言只是在教育领域才被人所熟知,那么孔子大量的描写性、哲理性的语言则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使我们每个人都如此真切地感到孔子无处不在,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今天还在广泛使用着他的语言。
       比如,“一言以蔽之”(《为政》)、“欲速则不达”(《卫灵公》)、“任重而道远”(《泰伯》)、“三思而后行”(《公冶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杀鸡焉用牛刀”(《阳货》)、“升堂入室”(《先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来之,则安之”、“血气方刚”(《季氏》)等,我们哪一天不在用呢?语言的生命在于精练。惟有精练,方能使准确及时地传达信息,方能让读者迅速愉快地看到语言运载思想的闪光,方能有效地沟通作者和读者的心灵,让人过目难忘。我们有理由相信,《论语》之所以经历两千多年而不衰,原因之一即在于此。
       孔子对生活的观察极为细致,他能敏锐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形象化的语言,或者将一些俗语批判改造,赋予崭新含义,予以恰如其分的正确表述,同时极富幽默感。比如“杀鸡焉用牛刀”,是对小题大做,虚张声势的比喻,即是一例。又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阳货》)、“色厉内荏”(《阳货》)、“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卫灵公》),则生动辛辣地刻画了一批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者的尊容,使后人在揭露类似的寄生虫时有了现成的论据,这些语言好比武器比一般谴责深刻得多。
       论语中还有一些典故,这些典故生动、含蓄。如“祸起萧墙”这一成语出自(《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是鲁国国君专用的屏风,进入“萧墙之内”,就是进入宫廷,孔子以此尖锐地指出了季孙的真正野心,是在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伐颛臾只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这一见解是深刻的,因为不久,鲁哀公果然找借口除掉了季氏。以后,萧墙就泛指宫廷。
       此外,还有许多著名的成语,这些成语所表达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如“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敬而远之”(《雍也》)、“言必信行必果”(《子路》)、“杀身成仁”(《卫灵公》)、“过犹不及”(《先进》)、“文质彬彬”(《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温良恭俭让”(《学而》)等等。这些语言含蓄而不费解,透明而不浅薄,深刻、理智,人们阅世愈久,感之愈深。
       钱伟,安徽淮北工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