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陈情表》的请示艺术
作者:林小燕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笔头上担得千钧的请示文章,其获得巨大成功的请示艺术是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的。
       首先,以情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请示的对象是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李密开门见山表明自己不愿出仕新朝的决心,恐怕是自蹈死地。李密的请示对象虽是皇帝,但毕竟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人。《陈情表》的第一段,李密叙述自己的不幸遭遇、家庭的艰辛和悲惨的身世,用情来感动皇帝。“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写得真是凄凄惨惨戚戚,令人一掬同情之泪。由此可见,作者在如此凄苦孤独的境况下,由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是多么不易,其养育之恩多么的深情如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写得凄苦悲凉,孤寂无援,以此来打动晋武帝的怜悯之心。
       在第二段,李密表示了自己的忠情。朝廷多次征召,如果李密简单地一再表示难以应命,那是个政治问题,很可能引起晋武帝的疑妒,甚至招杀身之祸。所以他述说了自己一个微贱的亡国旧臣,承蒙皇上恩泽,即使为国家而掉脑袋,也难报国恩,表达自己感恩戴德之情,“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一腔忠心,昭昭然沛乎言表,打消了晋武帝的顾虑。
       其次,以理服人。
       如果李密的《陈情表》仅仅是以情来感动皇帝,于理不容,那也是不可能获得晋武帝恩准的。所以李密在第三段开首,提出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理论根据。李密利用“孝”做文章,大唱赞歌。因为它是晋武帝的治国纲领,晋武帝是以“孝”治天下的,“我”为尽孝而“辞不赴命”的请求,正符合这一原则。因此若得不到应允,那晋武帝就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了。标榜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这时即使内心对李密尚存某种程度的疑虑,也不便公开反对李密的尽孝于祖母而不能“废远”的请求,而只能“嘉其诚款”,点头称善。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密并没有把话说得斩钉截铁而自断后路。《陈情表》的第四段,李密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办法。“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同长,报刘之日短也。”对举祖孙年龄,在“长”、“短”之比中,一目了然,自然是报国有日。因为祖母是风烛残年的老人,“终养”的年月几何,是明摆着的,一旦仙逝,就可以为武帝效劳、报国了。这两句含蓄地提出先尽孝(不会太久)、后报国(来日方长)的忠、孝两全的解决方案,双方各得其所,终于打动了晋武帝的心,批准了他的请求。
       如果我们把历史为我所用,那历史不仅是过去时,还可以是现在时。李密请示的对象是皇帝,且处境十分危险,他尚能获得成功。那么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向上级请示,才能如愿以偿是很有启发的,那就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提出解决办法。如果我们请示时仅仅是以情动人,于理不容,那领导虽然同情但也是爱莫能助的。如果仅仅是对上级提出问题而没有解决办法,上级会觉得有难处,请示事项也较难得到批准,如果你同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领导觉得可行,往往容易获得批准。这也就是李密的《陈情表》的请示艺术给我们的启示。
       林小燕,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