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挑灯看剑醉何处
作者:杨志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辛弃疾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现仍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本中必学的重要古代文学作品之一。
       关于此词的前两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所写内容的理解,历来的教参资料都这样认为:“第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即作者是在当年的军营中醉酒看剑的。须知作者当年的军营生活是紧张的战斗生活,身为主将却在帐中醉酒,这可能吗?
       那么,作者到底在哪儿“醉里挑灯看剑”呢?
       从作者早年的战斗生活经历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和议,举兵南侵,激起被统治区人民的不满,纷纷起兵反抗。辛弃疾也聚众两千,加入济南耿京的抗金部队,被任命为掌书记,在耿京被害。作者率义军南渡归属南宋之前的近两年中,经常处于金兵四围的处境中,战事是异常吃紧的。在他的另一首回忆早年战斗生活的词《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中写道:“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说,金兵夜里都忙于准备箭筒,应付战斗,而义军则一待拂晓就发起进攻,满天箭矢疾飞。其实,这两句是互文见义,意为双方连夜里睡觉都警惕着、准备着战斗,天一破晓战斗就已经非常激烈。显然,作者夜晚醉酒,次日醒来已“吹角连营”的闲散生活在其早年紧张的战斗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
       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推测。词的内容壮中含悲,显然是失意英雄的慨叹,《辛弃疾词鉴赏》中认为,写作时间大体为辛弃疾南渡被贬期间,与陈亮鹅湖之会略后。《宋词故事70则》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一次,陈亮又去拜访辛弃疾,二人畅谈国事,可陈走后辛仍觉谈意未尽,于是,带着一副醉意,拨亮油灯,抽出自己的宝剑,仔细端详。想起当年,军营里的号角声响成一片……而现在自己却罢官闲居,不禁悲从中来,挥笔写成此词。”这些文字虽不一定经严格考证,但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向,即开头两句写当年军营生活的说法值得怀疑。
       再参考这首词的其它注解,《唐宋词鉴赏辞典》引王延梯、胡景西两位先生的注解里,对于词的第一句有这样的分析:“‘醉里’点明是在酒醉之中。此时词人闲居已久,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而醉时,又触动了他无限的感慨,‘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这显示出词人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首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按照两位先生在辞典中的解释,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显然写的是作者写词时的情形,与《宋词故事70则》中讲的一致,与写作背景及作者早年的战斗生活相符。王、胡两位先生还对这首词结尾句这样分析:“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突然跌落下来,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这一句自成一段,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呼应,都是写现实生活,而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据此,很明显,词的首尾两句写的都是作者写词时的现实生活。那么,“醉里挑灯看剑”显而易见应该是在闲居时,写词给陈亮时的情景写照。
       从词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来看,这首词之所以叫“壮词”,不仅感情悲壮,大气磅礴,而且在结构上很好的适应了悲壮的思想内容的表现需要。一般填词规律,大都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议论或抒情,或者下片开始转入新意,使上下片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限。这首词却不然,它首尾两句写实,第二句到倒数第二句写回忆中早年的战斗生活情境(或者说是梦境),过片不变使不可遏制的激情直泻而下,与首尾两句无奈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力。
       可见,首句写现实情境还是写早年军营情境,不仅影响着对词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影响着对词的艺术美的把握。只有明白了首句是作者写词时报国无门、有志难伸、英雄遭弃的无奈现实,才能准确的理解全词慷慨悲壮的思想内容和首尾呼应、不同常规的艺术特点。
       杨志军,教师,现居贵州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