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作者:马金英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提倡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多感悟、多写作。所以,积累在写作中很关键,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搞好作文素材的积累?
       一是端正一种积累写作素材的态度。每个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为什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我反思,是不是我用一种统一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有不同思想的学生?甚至于让他们朝着我的目标不敢有偏离呢?
       我试着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空间,用激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赋予学生“一双文学的眼睛”。因为不同的人在精神的贫富、阅历的深浅、知识面的广窄、审美能力的强弱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作品的认识也就不尽相同。如果教师过多地以一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那么,教师的情感会俘虏学生,淹没学生的“触角”,剥夺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新鲜感、探求欲望被扼杀,又怎能体验阅读的快乐、积累与之共鸣的材料呢?在教富兰克林的《幸福从细小处开始》一课,开课我用一些形象的例子诠释什么叫“幸福”,学生就带着一种好奇心去看这篇文中写了一种怎样的幸福。在充分的体验下,我把幸福的内涵扩展到学生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迅速记录成文并积累到素材本上,在课后,我常听学生在说笑时说,别人关心扫街就幸福,你呢?即使是讲笑,也让你感到:他在关注什么叫“幸福”,并且去思考“幸福”的美了。
       二是教师巧写下水作文,给予学生最真切的指导。对教师写下水作文,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非常熟练,具有敏感,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导几句,全是有益的启发,最真切的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写作材料的积累时,我就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写了下水作文,如写话题是“反省”的作文时,我的下水作文题目是《反省,美哉!》,现摘录一段:反省,是砥砺人们思想意志的磨刀石。史铁生在少年意气风发之时,突然残废了双腿,几乎丧失生的勇气。是地坛,这个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给予他无穷的力量,让他从颓丧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不断地反省,反省“人来到世上是为了什么”,最终知道“死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于是他成了一名作家。可见,反省能使人拥有了正视残酷现实的巨大勇气,能激发人战胜自己弱点的斗志,进而点燃生活的满怀热情。反省,美哉!接着我还用到朱光潜填诗作词、秦朝灭亡、唐太宗李世民善纳谏言等例子,让学生感受我运用课本例子的得心应手。当然,我引用的例子力求简洁,并且正反结合,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也去模仿老师的作文,教师一经发现运用课本例子好的句子、段落、文章,就拿出来与学生分享,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后,就会有兴趣去积累,有一种积累越多越占优势的感觉,这样,就能成功开启积累素材库的大门了。
       三、对写作材料进行归类,及时拓展相关材料。材料有了,如不进行整理,就如一堆散沙。因为作文的题目千变万化,总结起来不外乎十大类,如社会热点类、成长热点类、情感热点类、人生热点类、道德热点类、教育热点类、人文科技热点类、思维哲理热点类、生活热点类、人才热点类等,每类可分若干话题,学生可边学习边记录,积少成多。另外,一则材料可辐射多个话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多练,才能做到随手拈来的扎实功底。平时,读写结合,通过阅读课内外文章、书刊,一方面可以积累与自己生活体验相类似的素材为自己所用,还可以积累到能为文章增色的哲理名言、文雅词语等;另一方面还可以积累行文、结构、表达等方面的经验。积累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阅读中,读到精彩之处动笔摘记;另一方面是有目的查找某一主体的相关资料,比如说中秋节收集与“月”相关的诗文。
       其实,写作素材的积累还可以从更多渠道获得,如学生的日常生活、课余生活等。只有注重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存蓄深厚的底蕴,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才能使学生作文不再难。
       马金英,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