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要把握好两个阵地
作者:韦 巍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是一门让人心潮澎湃,无限激动的课程。在这个广阔神奇的言语天地里,我们可以与伟人、巨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这对话和沟通的前提是阅读。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现状也确实令人担忧,事倍功半者比比皆是。因此对阅读教学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反思,找出弊端的根源,提出改进的举措,实在是语文教学工作者责无旁贷之职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试从“课内”和“课外”两个阵地谈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
       一、课内阵地:用好例子,把握课型。
       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告诫: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堪称语文教学的至理名言。所以,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课本中的例子,充分运用课本中的例子,使之充分发挥钥匙的开启与引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同类作品的楷模与榜样。而不能因为读懂例子的具体内容而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更不能囿于例子而画地为牢、高枕无忧。这方面理科教学中对例题的运用很值得我们借鉴:即通过例题引出定理,然后运用定理来解答其他类似题。显然,如果只讲清例题而不引出定理,那么学生看到类似题仍只能束手无策,如果引出定理而不在反复实践中巩固提高,定理也容易被遗忘或在操作中出差错。阅读教学也当如此,将课文当作例题,通过课堂讲授与训练,使学生认识并掌握作品的规律,读懂要领,掌握方法,从而能对课本以外的诗文自行剖析、消化、理解、鉴赏,由此获得“营养”,提高兴趣,增强能力,阅读教学也就逐步由“教”走向“不教”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不是教学生以知识,而是教给学生获取、分析、运用知识的技法。
       二、课外阵地:教给方法,提高效率。
       事实证明,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光靠有限的课内篇目和课外读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学会整本书阅读非常必要,一般来说,整本书内容丰富,头绪众多,花费的时间较多,而单篇文章,花费的时间较少。教师教这些文章除了要让学生从中学会读单篇文章的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些较短的材料来培养读书能力,进而能读整本书。语文教材中,从整本书中选取了不少片断,如《泰坦尼克号<节选>》、《威尼斯商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编选这些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和能力。一个人在工作学习中,经常要和整本书打交道,学习某门学科,从某些书中找参考资料,所以中学生应具有读整本书的能力,那么怎样读整本书呢?1.读书要读序跋。序和跋常常是介绍有关此书的重要情况的,如主要内容、编写意图,阅读注意事项等,读序、跋可以对全书有个概括的了解,可以在阅读时,迅速抓住重点,少走弯路。2.读书要先看目录。目录是全书的眉目、纲要,细读目录可以具体知道全书的规模及主要方面,进而分清主次,确立阅读步骤和范围。3.用工具书和参考书辅助阅读。读整本书要学会利用字、词典,弄清文字含义。此外,还要注意利用《中学语文辞典》《中国现代文学辞典》等参考书,了解所读书籍的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以及一些专业术语、典故、传说等。在具体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让学生尝试测读法,效果较好。怎样测读呢?读中国古典小说,每回结尾讲到最紧张的时刻,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句话打住,留下悬念,吸引你继续读下去。读到此处,我就教学生运用预测寻思法:不忙于读下去,而是根据已读的内容预测接下来人物命运如何,故事将怎样开展下去。预测一番之后,再继续阅读,当发现作者出其不意地用十分巧妙的手法把故事发展下去时,你就会看到作者思路的高明之处,进而找出自己和作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距。当你发现作者的思路和自己预测的大体相同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从而肯定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在测读的过程中充分训练了联想、想象能力,使读和想有机结合,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读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韦巍,河南汝南县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