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意境与意象是诗歌鉴赏的两个切入点
作者:陈四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意境,诗歌鉴赏的核心
       “意境”也叫境界,所谓“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是诗人在理解和认识生活的基础上的主观感受;所谓“境”,是诗人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征的艺术形象。两者相互渗透,形成和谐的统一体。因此,所谓“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读了这首诗,在脑海中立即会显现出一幅李白在长江边上送别友人的图画:烟花三月,诗人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后站在长江岸边,望着那远去的船帆越来越小,最后成为一个白点,消失在那远方的天水交际处,而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岸边,望着那滚滚的向天际流去的江水……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分别时的离情别绪,都完全融入具体的景物描写之中。诗中句句是写景,但句句又是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形成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我国近代文艺批评家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名词论《人间词话》中开宗明义地说:“词以境界为上。”他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之一境界”。这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要注重意境的创造。鉴赏诗歌要把诗歌中的“意境”作为核心,这是因为:
       (一)只有把握诗的意境才能领会诗的“神韵”。
       诗是讲究神韵的,“神韵”是清代诗论家王仕祯倡导的论诗主张。他遵奉司空图、严羽论诗中的“妙悟”、“兴趣”之说,极力推许“不差一字,尽得风流”。追求“妙在象外”、“言尽而意不尽”。他认为“兴会神到”、“兴会超妙”是创作的前提,写景选取有诗意的景物,诗意含蕴在景物之中,写情由境来透露。文学作品直接显示的内容总是有限的,蕴含的应该比直接显示出来的要丰富得多。赏析诗歌由直接显示的进而领悟到没有直接显示出来的内容,产生强烈的美感。言外无物,一览无余,则兴味寡然。
       诗歌要产生神韵,就要先创造意境。鉴赏诗歌只有把握诗歌的意境,才能产生神韵,从而达到“兴会神到”。
       (二)只有把握诗歌的意境才能明确“诗眼”。
       诗眼,是借人眼为喻的,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光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制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只有精心构思巧设诗眼才能将作者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
       诗眼分“句中眼”和“篇中眼”。
       句中眼,即句中有眼,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就是诗眼,一个“闹”字给人以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的浓烈气氛。只有“闹”字才能表现出春意的生气和动态美;只有“闹”字,才能表现春意的热烈、繁荣的气氛;也只有“闹”字,才能使人们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春天的美好。
       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传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诗眼。这个句子使人们从登楼远眺的眼景激发起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这里有向上进取的精神,有高瞻远瞩的心境,也就道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哲理。
       如果说意境是诗歌的生命,那么诗眼就是这生命中跳动着的脉搏。因为诗眼是意境的焦点,这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的有机的统一。
       仅有意境,没有诗眼,诗的主旨就不鲜明,中心就不突出;仅有诗眼没有意境,诗就会空洞乏味,缺乏魅力。
       二、意象,诗歌鉴赏的钥匙
       所谓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者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合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同时,它也是读者认识和把握艺术形象,进入艺术境界的桥梁和纽带。
       意象与意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与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境生于象外”,意境由意象的总和中产生,意境是整体的、空灵的;“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诗歌的鉴赏只有通过“意象”这把钥匙,让读者去开启,领悟到诗歌的意境。
       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诗中描写的是友人皇甫岳山居云溪的景色,诗人选取了寂静山村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山涧,它们都包含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内,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诗中的“静”和“闲”是构成诗的意境和意象的关键。“闲”在这里显然是指悠闲、恬适,把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忧的厌恶与回避,正是诗人有这种宁静恬适的心境,才能感受到他写进诗中的那些景象的。诗中,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将这些意象进行艺术加工,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
       鉴赏诗歌只有从“意象”入手,领悟到诗的“意境”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陈四生,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