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谈谈高考语文阅读的理念
作者:查德智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阅读,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有社科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现代文阅读。这些题目做得好坏,直接关系着考生高考语文的成败。对于如何做好这些题,笔者觉得考生的阅读理念举足轻重。
       这些年,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的阅读部分的思考和研究不少,但这些研究偏重答题方法和答题技巧的指导,而对阅读的心理、阅读的理念探讨较少。其实,建构良好的高考语文阅读理念、调整好考生的阅读心态,才是做好阅读题的关键,才是多得分的基础。
       一、明确:阅读题首先是阅读文本,其次才是测试题目。
       这是一个绝对不能颠倒的认识,它直接影响着考生的阅读心态。但在实际操作中,考生做阅读题时心中只有测试题目而没有测试文本。他们看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文章中找到测试题目的答案,至于其他的感受、想法一律没有。因此,许多考生有这样的阅读习惯:做到试卷阅读部分时,首先看文章后面的测试题目,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章。也就是说他们是为答题而看文章。可我们知道,测试题是根据文章而设置的,没有文章就没有测试题目。测试题目只是测试的手段,通过测试题目来检测考生的阅读能力才是高考的目的。但由于考生平时阅读习惯本末倒置,忽视了阅读本位,所以得到提高的只是答题技巧,而阅读能力始终没有得到提高。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当然,对同学们来说,摸索答题的方法、熟练掌握答题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但明白阅读的规律、掌握阅读的心理更为重要。因为所有的答题方法、技巧都只有在理解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才有效。没有阅读,所有的答题方法、技巧都会变成空头理论,毫无作用。所以学会先阅读后做题才是首要的。
       二、切记:功利性太强的阅读会降低答题水平。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见《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这是阅读的目的,也是阅读的作用。可它在考生的面前没有得到丝毫体现,考生脑海中既没有掌握信息的概念也没有认识世界的目的,他们既没有训练自己思维的需求也没有获得审美体验的感知,因为考生只想得分。
       我们老师有时会很奇怪:一些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选文那么优美,那么精彩,同学们为什么就不感兴趣呢?就发现不了选文的美呢?这就是同学们功利性太强的原因造成的。他们是为了得分才阅读,这种纯功利的思想导致考生脑海中从来就没有文本,更别说发现文本的美了。我国著名学者梁实秋在他的散文《》中说,古人读书“只不过是把书当作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勤读六经,考场求售而已。十年寒窗,其中只是苦,而且吃尽苦中苦,未必就能够进入佳境”。可见带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泰戈尔也说“鸟儿翅膀上拴了金子,鸟儿也飞不起来了”。可现在我们的考生也正犯着这种毛病,他们认为考试就是为了得分,得分就是做测试题目。出题人就是要难为自己,自己就是要让出题人难不住。结果同学们被这样的功利阅读习惯弄得筋疲力尽,觉得读书毫无乐趣可言。
       笔者仔细对照了一下自己和同学们在对待试卷上的一些习惯,结果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我自己平常拿到一份试卷,首先喜爱看现代文大阅读的选文,而同学们则是匆匆忙忙的、满脸严肃的,甚至充满愁绪的去做题。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区别就是因为我是要看这些选文凭什么被选入试卷中,它们美在哪儿;我的阅读动机是审美,获得审美体验;我是站在自己的心理感受上去阅读。可我们的同学们呢,他们的阅读动机就是为了得分。他们既不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阅读,也不是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阅读,而是站在题目答案的角度去阅读;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攻堡垒、排地雷”,是在和出题人展开一种设关与攻关的游戏。文章美不美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体验。有的老师也许会说,考生没有审美体验,那有什么要紧呢,只要能得分就行了。不错,对考生来说,得分当然是首要的。可问题是,人是感性动物,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都受到个人心理的制约,心情愉悦时与心情烦躁时答题准确率是会有很大差别的,即审美心理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各种判断能力。也就是说由于同学们现实中为了得分,已经忘记了感知文本的美,抛弃了对文本美的体验,更没有想到审美。所以如何教会同学们在阅读中学会审美,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2页)的教学目的,进而去得分才是最紧迫的、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常说做事过程最重要,只要过程走好了,结果自然是好的。高考阅读当然也一样,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同学们只要把阅读过程把握好就不用担心得不到高分。
       三、敞开胸怀接纳、欣赏选文是理解阅读文本的保障。
       高考试卷中,社科文阅读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文言文阅读的选段一般也是考生未曾读过的文章;诗歌鉴赏所选的诗词曲大都是考生未曾学过的;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也大都是考生未曾看过的佳作。也就是说,阅读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一种新知识。对新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们对人的刺激应该是强烈的,在好奇心、求知心的促使下,我们应该很容易接纳它们。可由于同学们时刻有了应试心态、攻关心理,无形中把选文当作了得分的陷阱、得分的敌人;阅读时从来未曾把选文当作新知识来看待,也未曾有学习新知识的心态。从而让拒绝、抵触、质疑的心理活动悄然而生,导致任何文章看上去都面目可憎。比如面对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I、II、III套阅读选文内容,他们会想:我们又不是考古学家、植物学家、电脑专家,为什么要选这些内容来考我们呢;《裴侠传》、《优孟传》、《丙吉传》这都是些什么人啊,看他们的传记有什么用呢;那李华、刘敛我们听都没听说过,选他们的诗歌来考我们不是成心和我们过不去吗;现代文为何总选那些“形散得不能再散”的散文,而不选小说呢?抱着如此挑刺的心态阅读,同学们如何能静下心来呢?我们的同学们为什么不想一想,高考是不可能有人听他们抱怨的,高考是考查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需要他们的埋怨。对于高考遇到什么题,他们都没有选择权,只有面对权。既然如此,我们的同学们为何不学会敞开胸怀积极的去接纳、去欣赏,充满激情的去阅读,跃跃欲试的去答题。再说我们的考试需要公平、需要科学,只有选广大考生都未曾读过的文章来测试才有利于达到公平、科学的目的。所以同学们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去阅读才是关键,因为被动接受阅读文本和主动的接受阅读文本是不一样的,被动阅读会让任何好文章都失去美,主动阅读则会让好文章增色。
       其实,丢掉审美感知去阅读那本来就不是阅读,对同学们来说那只能算是无情的、单一的应试训练,是违背语文教育目的的阅读。我们老师当然不能为了应试而把同学们训练得越来越机械化,因为学生一旦产生只要掌握了一些答题技巧就掌握了得分公式、掌握了“真理”的想法,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极其危险了、极其低效了。对待阅读的选文,有的同学甚至想通过多做题以求得在高考中撞车,这更是极端错误的想法。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树立一种观点,那就是世上不会有等你完全准备好了的任何考试。高考更是这样,因为至今还没有一位考生是以每门学科都得满分而考上大学的。
       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页说“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所以对待高考阅读部分,我们必须让学生树立一个理念,那就是掌握阅读的方法才是最根本的,而答题的方法是第二位的;学会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才是最佳的得分途径,答题技巧只是得分的辅助手段;得分只是阅读能力的反映,提升审美能力才是阅读的真谛,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
       查德智,湖北襄樊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