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的方式
作者:齐才春 王晓东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阅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通过阅读,人们发现世界认识生活;通过阅读,人们领悟世界体验情感;通过阅读,人们提升境界净化灵魂。人们在阅读活动中历练人生,培养智慧,滋养生命,完善人性。
       新课标指出:未来的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标呼唤新的阅读理念:阅读的目的,不再是娱乐和消遣,而是扣问和解惑,感官的刺激应当让位于心灵的呼吸,灵智的追求。因而,教师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学生读几本教科书,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求的。自由的、高品位的、有选择的课外阅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起点,也是精神走向成熟的表现。
       一、享受阅读,会意伴行。
       阅读是灵魂的对白,是心与心的碰撞,是生命节律的跳动。[1]阅读文本,首先从理解开始,理解是会意的前提,没有理解,便没有对主旨的把握,对文本的体味。任何一个文本,都是作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智慧,披注着作者的精神历险,折射出作者的灵魂追求。传统的阅读,往往致力于探求作者的愿意,教参限定了文本的解读。实际上,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文本有不同的感受,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个性化行为,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在作者写文本时已产生,阅读过程中才由读者完成,读者通过视野融合,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填充和改变文本[2],就《红楼梦》命意而言,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可谓“仁智各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没有读者的阅读,就没有文本的具体化,文本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也就没有作品的实现,单向度静态的阅读,支离破碎的分析,使最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变的秋风萧瑟,死气沉沉,“强盗刑床”式的解读文本,只能使读者未走进作品内部,未达到艺术审美享受的境界就止步不前了。晋陶潜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今我们阅读文本,唯历经“为伊消的人憔悴”的专注,方能“蓦然回首”,悠然心会,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与意蕴,直至怦然心动,击节赞赏。
       二、享受阅读,注重认知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朱熹说: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做文字看。[3]密斯教授认为“体验正是对‘揭示’和‘隐蔽’之间的张力保持开放的态度”,传统的阅读学习,重理性分析,忽视感受体验;重抽象概括,忽视披文入情;重肢解分析,忽视整体把握,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受体验,使有血有肉的文章变得枯燥无味。阅读文本,一定要注重阅读体验,因体验是人类一种生命活动,没有体验,就没有人类的情感、创造与发现,体验是智慧的发现,人类的觉醒。所以,阅读一个艺术作品,要努力设身处地的投入作品,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再加上自己的独特认知体验,才能与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情意达到相通契合,才能感悟到作品的妙处与意蕴情致,生成新的情感与认知体验。文学的实质是情感,情感的多向、多值与多变,使文学的空白无限广阔,阅读文本,要重在咀嚼体味文本的精彩亮点,体味文章前后贯连着的主旨、意蕴;言辞间渗沥出的情趣、睿智;直观表象后潜流着的思想、信念与追求[4]。读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们感受到:清丽中有几份朦胧,忧郁中有几份伤感;读杜甫《春望》则感受到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体味一个弱小生命在身陷乱战、孤独求索而又无力反驳大势情形中的呐喊。不同的风格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清新俏丽的风格可以舒人心脾,飘逸疏野的风格可以养人性情,沉着含蓄的风格可以启人思力……正如高山瀑布,长风出谷,大海怒涛,落日烟霞,平湖秋月,出水芙蓉,泉水叮咚,孤舟帆影,蓓蕾初绽、冬梅傲雪,各有风韵,文本的意义世界,布满诡谲与奇异而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引人去解读品味,去领悟沉醉,文本只有因读者注入生命力才被唤醒,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不同的审美享受。
       三、享受阅读,在鉴赏中历练人生。
       阅读是一种沟通: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命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
       又相互分离;阅读又是一种明悟,没有阅读,便没有睿智,没有深邃,没有长袖阔带的文气,没有风流儒雅的洒脱,“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更是一种享受,如歌似酒:歌到情处泪双流,酒将醉时笑语稠,阅读只有在会意、体验的基础上,方能对作品鉴赏与共鸣,而鉴赏文本要历经感受形象到审美判断,直至体味玩赏,鉴赏中充满联想与想象[5],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历经“情感的操练”(朱自清),最后与鉴赏客体产生共鸣,获得审美享受。读唐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赏读此诗,仅仅再现那位少妇在睡前赶走树上的黄莺这一形象显然不够,诗歌留下的大片空白点,未定点,需求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见墙头“一枝红杏”,知墙内“满园春色”,去进行创新阅读、多元解读……从而体会出战乱时期一个独守春闺,不堪凄寂的怨妇思念丈夫的复杂心情,其中有爱、有恨、有怀念,有怨怒……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家再现的生活,触及至作家感情的脉搏、吟哦的灵魂,用心灵去拥抱作者通过文字传达出的高贵,唤起对高贵的景仰并从而高贵起来,真正领略作品的“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于阅读反思中历练人生,丰富感情,完善人性。
       四、享受阅读,滋养生命。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6],生活因阅读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书香而蕴藉多姿。唯视通万里,方思接千载。叶老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7]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无止境的创造,实现文本的“召唤结构”利用文本教材内容意义的不明确性、形象的间接性、理解的模糊性,召唤学生的积极参与,不断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又不断打破期待,创设原文情节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实现“形象大于思维”的创造过程,实现阅读的再创造张力。[8]在阅读中,当读者身心潜于文本,就会善于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金子,让那些黑压压的文字,发出闪闪烁烁的光点,让“思想的闪电”照亮眼睛,开启心智,并直抵心灵世界。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尼采),于是,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享受着精神的生活,就会觉得:享受阅读,便是享受历史与传统,享受文学与风情,享受生活与美好,就会感到:阅读如诗似茶:诗言有尽意难尽,茶香满口情悠悠。一页页书幻化为一片片树叶,从智慧之树上飘落,化为泥土,滋养着成长的你,于是,我们会在阅读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像一株嫩芽,尽情地在广袤无垠的空间里伸展。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思想论》曹明海主编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2、154。
       [2]《语文教学艺术论》曹明海主编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1098。
       [3]《现代语文》中国现代化学会会刊 2005、1105。
       [4]《当代教育科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04、740。
       [5]《文学概论》董庆炳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年9月第1版481。
       [6]《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65。
       [7]《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152。
       [8]《语文教学与研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2005、03、49。
       齐才春,王晓东,山东沂水高庄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