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曲春燕 周云波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毫无疑问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我们的做法是: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阅读可以使人感受世界的精彩、历史的厚重、道义的神圣和生命的价值。正如黄山谷所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余秋雨也说:“人活着最重要的是人生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可以这么说,阅读就是通过感性的交流,把读者心灵中美好崇高的因素调动起来,形成意蕴的天空,而读者沐浴其中。读《庄子》我们感受到了汪洋恣肆的语言,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智慧的思辩,传统文化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读《离骚》我们感受那灿烂的神话,奇妙的比喻,满腔的爱国热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在这里开端;读《红楼梦》我们一方面为宝黛爱情掬一把热泪,一方面感慨封建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腐败现实;读徐志摩《再别康桥》我们会时而沉浸在由“西天的云彩”、“天上虹”、“一船星辉”等意象组成的飘摇、虚幻、美好的感觉里,时而沉浸在由“金柳”、“青荇”、“水草”、“浮藻”等意象组成的阴柔、幽暗、朦胧的感觉里,从而获得心灵的愉悦、情感的升华;读《战争与和平》我们感受到俄国官僚贵族的贪婪与卑劣、感受那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的求知欲和能力。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对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老师在阅读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提问或者在教学中巧设导语创造一种使学生急于求知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显示一致性的时候,阅读的效果就好。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雄关赋》之前,放一段董文华的《长城长》让学生在向往长城、热爱长城、热爱祖国的心境中产生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和欲望。如此组织阅读教学,何愁学生没有兴趣?
       二、重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联想和想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智力活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人看的更远、想的更深。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凡尔纳就是凭借其出神入化的想象力带领世人一起神游于科技时代和未来世界。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阅读时启发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广泛联想和想象,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阅读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联想“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江南春天的美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春意的盎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初春的新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写惜春的伤感)。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联想李白的以明月寄欢悦之情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以明月寄幽寂之情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联想张九龄以明月寄相思之情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联想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想象比联想更进一层,它把记忆表象改造成新形象,通过它才能领会蕴含在深处的言外意、弦外音。“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李白浪漫的想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现实的想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理想的想象。“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用典和“深山隐古寺”的故事似乎更能说明想象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读书要敢于质疑是古今学者的共识,宋代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胡适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要创新,就要求创新主体有不盲从、有主见的思维品质,即要大胆质疑。生疑是阅读中经常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而质疑是抓住这些疑点,提出问题以期通过阅读寻求问题的解答。也就是在阅读中我们要多问“为什么”。质疑的方法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有三种。
       (一)直接质疑法。即直接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苏轼为什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念奴娇·赤壁怀古》);读书怎能“不求甚解”(《杂文四则》);父亲为什么要亲自去车站送儿子?(《背影》)
       (二)比较质疑法。即通过比较提出问题的方法。例如:为什么闰土前后的差别那么大?(《故乡》);孔乙己和范进哪一个更可怜?林黛玉和薛宝钗哪一个更适合贾宝玉?
       (三)假设质疑法。即通过假设文章中没有或与文章发展相反的情况提出问题的方法。它有助于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例如:于勒叔叔真的发了财腰缠万贯地回来了会怎样?(《我的叔叔于勒》);假如唐晓芙真的爱上方鸿渐,他们的生活会怎样?会不会仍是围城?(《围城》);假如周作人没有叛国投敌,他的结局又将如何?特别要强调的是,在阅读中要注重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反弹琵琶。它打破思维定势,开阔阅读思路,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阅读
       一篇文章之后,肯定有自己的看法,这时,不妨试着提出一些与自己看法或结论不同或相反的问题。例:读《项链》的人多知道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是一个具有强烈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但我们阅读时可以从反面思考,她真的具有很强的虚荣心和追录享乐的思想吗?课文中说她为不能讲究打扮而感到不幸,为不能过高雅奢华的生活而痛苦,为没有参加晚会的穿戴而郁闷忧伤,结果才造成了一连串的不幸。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路瓦栽夫人仅仅是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人吗?她在舞会上丢失了朋友的项链后,没有躲避,也没有赖帐,而是努力地设法赔偿,用自己的劳动和节俭来还债,这说明她不仅有爱慕虚荣的一面,还有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战胜自己的一面。这样思考无疑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做到打破思维定势、弱化权威定势、经验定势和书本定势。《愚公移山》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但是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愚公为什么不移“屋”?既然愚公“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走不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搬家要比移山简单的多。
       伟大的时代呼唤千千万万的英才来共同担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这些英才应该是德才兼备、有胆有识、敢做敢为、勤于思考、勇于创造、能够开创新局面、富有献身精神的创造人才,而不是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流淌着时代精神的活水,高扬创造教育的主旋律,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一句话,语文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
       曲春燕,周云波,山东荣成职业中专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