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如何走出阅读的误区
作者:李淑冰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变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学习要加强阅读,少做题,多读书,并具体规定了初中生每年阅读80万字以上,高中生每年阅读100万字以上,这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讲求的是能力的培养,课外阅读能提升人的自学能力。学生将来步入社会,要进行再教育靠的主要是自我教育,因此,在中学阶段就要进行自我能力的培养,而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培养人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自学能力、特别是对知识综合、加工、创新的能力。
       有的家长认为过量的阅读课外读物会影响对课本的学习,浪费时间。实际上,阅读不会存在过量的问题,也不会影响对教材的学习。因为你掌握了其他知识(相对于课本来说)你就掌握了另一种本领,况且,对于课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只会有助于课文的学习,它是课内学习的延伸,能促进课堂理解,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课文,形成一种散发式思维,不拘泥于现成的知识,这无疑是一种能力的提高。
       所以,变课内阅读为课外阅读,会大大提高语文能力。
       二、变课外阅读为审美阅读。
       l、开卷未必有益。古人云“开卷有益”,经常看书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或者说文化领域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一些优秀的作品和“黄赌毒”的东西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这就很有必要有选择地读书。朱光潜先生就说过:“书是读不尽的,有些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就丧失了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这是很精辟的见解。
       中学生必须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首先要注意思想性。同学们可选择一些有关人生、理想、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来阅读,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帮助自己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要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主客观条件而定,不要好高骛远,要选择那些近期内自己能看懂的读物。再次,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特长爱好和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选择读物。最后,还得注意作品的艺术性。那些结构新颖、形式突出、语句优美典雅、内涵博大精深的作品,给人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能使我们学习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2、提倡审美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有选择地阅读就是一种审美阅读。所谓审美阅读,就是本着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在阅读中挑选一些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着重领会和鉴赏作品的美的特征。具体来讲,就是领会和鉴赏美的语言表达、美的创作技巧、美的意境描写、美的行文构思、美的思想精神。总的来说,就是感受、评价、欣赏语言美、自然美、社会美。
       能欣赏美、感受美是语文审美能力的具体表现。这种审美能力又与语文读写能力紧密联系。由于审美阅读能使学生调动全部的心理能力对作品的优美之处进行感知和欣赏,因此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作品的优美,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文学智慧和创造,并或多或少地将作家的文学才智移植到自己的头脑中来,这就无形中提高了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
       由此可见,审慎地读书,多读好书,去糟粕、存精华,学会审美、学会思考,才能从中获益,增长才干。
       三、变急躁超越为循序渐进。
       常常看到一些小小年纪的孩子捧着大部头的名著,在啃着那些艰涩的文字。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超前发展,但超前也应该是适度的。阅读学习也是如此,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心理素质。课外阅读应该是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在适合的年龄看一些适合这一阶段发展的著作。小学生处于认知启蒙阶段,以感性直观的综合性为主要特征,他们可以看一些简明扼要的科普文章、童话等,不要把大人的思维强加给儿童;初中学生的认知处于由综合向分析转化期,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这时候,一些能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的著作如人物传记、历史小说、科幻小说等文学名著以及富于趣味的科普著作都适合于初中学生;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分析为主要特征,这时学生的思想逐步迈向成熟阶段,一些具有思想性的作品、大型的文学名著、史实作品,甚至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著作都可涉猎。
       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语文肩负着教化、审美的社会功能,语文同时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锻炼思维、提高情操和审美素质。
       我们相信,只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阅读方法,语文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李淑冰,教师,现居广东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