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陈情表》中的情与事
作者:李发兵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陈情表》乃李密传世之作,以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读此文,确实会感觉滚烫情感带来的强烈震撼力,令人久久不能平静。其实,读此文,还会感到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动人的事,让人叹为观止的生动叙述。从这情事俱佳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看到李密在非同寻常的人生遭遇中练就的非同凡响的处事能力。了解这一点,或许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和激励。
       首写祖孙相濡之情,可见其超强的自立能力。文章起篇即用“险衅”“闵凶”描述一种凄苦的遭遇。“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好在祖母怜惜孤弱,躬亲抚育,才得以相依为命,聊度时日。但屋漏偏遭连夜雨,失去双亲的他竟然体弱多病,“九岁不行”。三大厄运巨浪般扑来,使得祖母养育自己备受艰辛。加之“既无叔伯”又“终鲜兄弟”,只落得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更有门庭衰败,经济困窘,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少不了会遭人白眼,受到讥讽和欺凌。试想,没有家族的依靠和扶持,失去童年的天真与欢乐,被贫困和苦难重重包围,一般人的心理防线早已崩溃,坠入黑暗的深渊。但少年李密硬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力,承受住这一拨接一拨的沉重打击,挺直脊梁;他内心始终有一种精神支撑,那就是要靠自己的打拼改变命运,改变处境。因此,看到凄冷了无生气的院落,看到祖母以泪洗面日渐衰损,他暗暗发誓,要像先贤那样头悬梁,锥刺股,发愤读书,以求仕途通达,振兴衰落的家道。我们将目光投向久远的年代,仿佛看到瘦弱的李密紧锁双眉,以风霜为友,以浊灯为伴,痴迷于三坟五典,手不释卷。
       次写奉诏两难之情,可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司马氏灭掉蜀国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蜀地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终究是李密,他并未被骤至的荣华富贵冲昏头脑,而是自我降温,审时度势。他早年饱读史书,历史上的惨痛教训知之甚多,臣子或为心腹,或为土芥,任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而更残酷的现实是,西晋初年君臣猜忌,互不信任,人人自危,多少有能耐的人横遭不测,死于非命,李密对此当然了然于心。但朝廷屡次征调他都辞不就职,一如急流荡起圈圈漩涡,他自然会想到自己这个蜀汉旧臣可能引起皇帝的不满,而怎样平息皇帝心中的怒火,其难如上青天。他反复观察、揣摩,绞尽脑汁,最终拿定主意,打心理战,从心理方面寻求突围之策。接下来便不惜溢美之词,竭力歌颂皇帝,“逮逢圣朝,沐浴清化”,并具体列举“沐浴清化”的事实,最主要的就是皇帝对自己这“至微至陋”的“亡国贱浮”以“过蒙拔擢”,自己理应为朝廷拼死效命,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然而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没有祖母的抚育,自己不会有今天;祖母没有自己,也无法终天年。顺势提出“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心愿,其亲情之切,苦情之烈,足以打动任何铁石心肠,晋武帝不禁化怒为怜,盛赞李密“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至此,保全自身的愿望在客观上初步实现。
       三写当效微命之情,可见其机智应对能力。虽说言情技巧登峰造极,效果甚佳,但并不意味着一了百了,因为朝廷不但需要孝子,更需要忠诚的奴才;这就保不住什么时候风云突变,至少李密心中仍有阴沉的乌云。读文章结尾处“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的文字,不难看出那样的时代做人的恐怖,人不成其为人,人不成其为己,李密的悸惧心理显露无遗。故此,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重大抉择面前,如何寻到合适出路,做到既能尽“忠”又能尽“孝”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会身首异处,变成孤魂野鬼。这里,李密坦率而又机警地把自己的历史问题、人生态度以及从政思想一展无余,说明自己“少仕伪朝”仅是为了“图宦达”而根本不会“矜名节”,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然而,李密欲逃脱危险,真正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厚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当全力为国尽忠,万死不辞,“死当结草”。到这时,李密才完全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这也正中皇帝下怀。对于一个“忠”“孝”两全的臣子,可作天下人楷模的臣子,晋武帝哪里还有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理又合情的请求呢?巧妙的智对终于产生奇效,李密不仅当时跨过难关,就是以后官至汉中太守,赋诗得罪武帝,也仅仅被免官,犹能寿终正寝。
       李发兵,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