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琵琶行》艺术赏析
作者:史春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其中不少词句都是镌刻人心的千古绝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行”,说明作品在当时就已经广为流传,很有影响了。它之所以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是由于它突出的叙事技巧和不凡的音乐描写,尤其是诗中表现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的一段音乐描写,堪称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这首叙事长诗,是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第二年所作。作者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借一个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可悲遭遇来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愤懑和共同的慨叹。诗中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和凄凉身世,抒发了自己遭贬的悲愤感情。诗歌为琵琶女因年老色衰而被弃,自己直言敢谏而遭贬鸣不平,表现了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的突出成就是在叙事方面。中国古代叙事诗并不发达,比较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在唐代以前只有《绵》《生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寥寥可数的几首。到唐代,杜甫的诗里叙事成分已明显增加。而到白居易生活的中唐时期,才集中地出现了一批叙事诗,如元稹的《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的《悲善才》,刘禹锡的《秦娘歌》,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在这批诗人里,尤以白居易的叙事技巧最突出,就拿这首《琵琶行》来说吧,其中就颇有一些值得学习的艺术经验。
       首先是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在叙事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那女子的同情,深挚而隽永。诗人很善于刻画对方的心理活动,而在刻画对方心理的时候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例如邀请琵琶女相见的几句:“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把一个女子的迟疑、腼腆、既难忍受独守空船的寂寞,又不便在夜间与陌生人相会的矛盾心情,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了。“暗”当理解为“轻声地”,一个“暗”字形象地写出了主客人对琵琶女的尊重。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使人感到诗人对这女子是很理解、很体贴、很同情的。
       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也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诗词主抒情,但如果只是空洞地说出那情感,作者固有所感,读者也不能领略那一番情绪。作者要把这情绪传递给别人时,必须找寻一个表达的艺术。假如他能把触发这一类情绪的事物说出,把引起这一类情绪的环境烘托出来,于是读者便进到一个想象的境界里,自然能体验作者所感到的那个同样的情绪。”《琵琶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原理。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不仅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还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琵琶女的登场打造了一个自然和人文相匹配的舞台。“暗红的枫叶,惨白的荻花,茫茫的江水,迷惘的月色,瑟瑟作响的秋风”,正是人物悲凉心绪的写照,并且,这是在秋季——一个很让人伤怀的季节。可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然而,正在这时,竟“忽闻水上琵琶声”,这便给这幅灰色的调子添了一笔亮色。“绕船月明江水寒”抒写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借“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抒写谪居卧病的凄苦与无聊,都是诗中画龙点睛之笔。
       其次,《琵琶行》的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脉络分明,曲折生动。诗从秋夜送客写起,由“举酒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声和琵琶女,这些过程都写得比较简单。接着一段音乐描写,共用二十二句,写得很详尽。把曲调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曲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再下面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的效果和琵琶女放拨插弦、整顿衣裳的动作,便转到琵琶女叙述自己的身世。这一段又是二十二句,写得比较详细,特别是她在长安的欢乐生活,连细节都写出来了。接着是诗人的自述,贬谪以前的长安生活一字不提,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在这一段话里,反复三次说没有悦耳的音乐,至于其他种种的细节则一概从略了。在诗人这番话的感动下,琵琶女作了第二次演奏。关于这次演奏诗人用略写、虚写,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这样一句话便交代了过去,随即结束全诗。
       《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如何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呢?这是描写音乐时常常遇到的一个困难。但这个困难在白居易笔下似乎并不存在,他写得那样灵活,那样自如,让人睹文而如闻仙乐。他是怎样取得这样好的效果呢?他运用了三种写法。
       第一,比喻,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反复形容。喻体都是人们常见常闻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平常的乐音被作者有浓有淡,有重有轻,有急有缓地穿在一起,把读者的灵魂摄起,去追随那清冷的琵琶曲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用珠玉相击的声音草拟琵琶这种弹拨乐器的音响效果,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歌声的婉转,“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珠玉,也给人以圆润之感,使人联想到乐曲的和谐。
       第二,琴为心声,乐曲的变化与琵琶女的情感起伏和身世的遭遇相照应。“转轴拨弦三两声”是琵琶女演奏前调弦校音的准备工作,此时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面对着陌生而又热心的客人,简单而又盛情的酒宴,琵琶女重操旧艺,昔日喧闹奢华的情景,刹那间重现于眼前,此时百感交集,心潮激荡的心情如同在她手下同时拨动的大小两根弦上所演奏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而“间关莺语花底滑”的乐曲犹如黄莺啁啾,甜润、悦耳、欢快、流畅,正像琵琶女一生当中最亮丽动人的日子,此时琵琶女仿佛回到了从前。然而时光如水,青春易逝,琵琶女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走投无路的她委身为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生活再次将她推向无情的深渊,琵琶女的心冷了,泪流干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不正像琵琶女此时的苦涩死寂的心灵吗?她卑贱的身份,凄凉的身世,她那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苦之恨,面对陌生人,她如何开口,怎会开口?那次第正是诗人笔下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从无声的低谷猛然间爆发出的高亢激扬的乐曲,那是琵琶女在期待,在挣扎。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琵琶女的命运犹如一片美丽的绸缎,最终要被社会这只无形的魔手撕得粉碎,那正是“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第三,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如同篆刻艺术的“计白以当黑”,戏曲艺术对舞空间的运用。试想,若琵琶女收弦后,是“东船西舫赞不绝,江心秋月耀浮波”是怎样一番情景?喝彩虽也是对琴艺的衬托,但比起“悄无言”来要大打折扣了。而且那一片嘈杂将会掩盖了美妙的余音,毁了这一片的静谧。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点。
       要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一首诗,一定要会知人论世。这首诗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的“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当时他的官职是赞善大夫,权贵们便指责他越职奏事,又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白居易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实他得罪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他写的那些针贬时政的讽喻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这次打击给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正无处倾诉,恰巧遇到这原为妓女的商人妇,听到她的富有感情的弹奏,知道了她的悲凉的身世,诗人那压抑已久的感情便像开了闸的河水,一起倾泻而出。琵琶女和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两人的遭遇也各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属于不同的社会问题。但诗人还是把她引为同调,引为知己,说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样深挚的话,悲人自悲的同时表达了自已迁谪后的愤懑心情。
       《琵琶行》中,极巧妙地融入了景、音、情和作者的人格魅力,不愧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注:①摘自《词的讲解》 浦江清著
       史春梅,江苏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