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解析张玉能的《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
作者:黄健云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面对新世纪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作出了战略性的调整,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应该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作为重要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专家、学者纷纷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从不同的维度论述如何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人才。特别是美学界的专家,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势,参与这个利国利民的人才培育工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导师张玉能教授最近推出的新作《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就是对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人才培养战略的积极回应,他在书中所阐发的美育思想对我们开展美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约翰·克利斯朵夫·弗里德利希·席勒(1759—1805)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美学家,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不仅以他的优秀剧本和杰出诗篇,而且以他的美学著作,为实现人道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探索战斗。他非常关心人的发展,主张通过艺术和美来培植和完善人性,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并建构起完整的“美育”体系的思想家,他的《论美书简》和《审美教育书简》成了世界美育史上的经典之作。
       张玉能教授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席勒思想的研究,早在1980年就以其硕士学位论文《论席勒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而引起了国内同行专家的注意。1993年,他又出版了自己第一本论述席勒美学的专著《审美王国探秘——席勒美学思想论稿》,这本专著奠定了张教授在席勒研究方面的学术地位。《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更是以其敏锐的学术思维和独特的学术视角使人领略到席勒育人思想的伟大。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一方面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开拓了从审美角度研究育人的新领域,另一方面又以其深刻的思想阐释为关注美育的专家和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育人借鉴。
       全书共分五章,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主要涉及到这几个方面的问题:(1)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基础。(2)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属性。(3)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结构。(4)美和艺术的人类学功能。(5)美和艺术的人类学特征。从内容看,这部著作是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人本身,或者确切地说,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来研究人的本性和特质,就审美教育这个问题而言,该书涉及到了这样的五个问题:(1)审美教育的意义何在?(2)审美教育的依据何在?(3)审美教育的标准是什么?(4)审美教育的方法或途径是什么?
       这样的安排和构思,使读者非常清楚地了解了席勒美育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让我们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可以使破碎的人性恢复完整。人性本来是完整的,但在私有制条件下的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也由于劳动被异化,人类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片面的发展,最终导致人的感性和理性,物质和精神的分裂。要使人性恢复完整,艺术和美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艺术中的崇高美可以使精神萎靡的人产生振奋的情绪,恢复人本应有的积极向上的活力;优美则可以使精神高度紧张的人趋于平和。我们认为,对席勒这一思想的挖掘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和教育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过于消沉,有的学生则过于紧张,如何消除这两种影响学生正常发展的现状是许多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席勒的思想,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法。对前一种类型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催人奋发的电影、电视,或多阅读一些如李白写的充满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对后一种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多阅读像陶渊明、王维等充满甜蜜的田园气息的作品。通过艺术美的熏陶,使学生最后达到心态平和地对待学习、对待考试,乐观地对待前途的目的。
       对审美教育的依据的分析使我们认识了审美教育的可能性。张玉能教授认为,席勒关于艺术起源的分析、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艺术和美的构成的审察等都证明艺术与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和人的心理结构等密切相关。席勒的艺术起源论包含着这样的系列:需要——精力过剩——自然的游戏——外观——审美的游戏——模仿——艺术。这个系列表明,艺术是人和现实发生关系是的一种必然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人与现实的关系取决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实用的态度对待生成“利”,以认知的态度对待生成“真”,以伦理的态度对待生成“善”,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则生成“美”。其中的审美关系以其外观的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超越功利性区别于前三种,也是以其独特的表现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喜欢。并且,艺术的结构和人的心理结构存在着一致的地方。关于这种一致性,席勒的论述很复杂,张玉能教授通过分析把席勒的观点归纳为三点:第一,艺术的质料(内容)和形式的结构与人性的整体和个别能力是异型同构的;第二,艺术的三种自然本性(被模仿对象的自然本性、模仿媒介的自然本性、艺术家的自然本性)与人性的感性和理性的结构也是异型同构的。第三,艺术作品的质料(内容)和形式的结构与人性的主体和客体的结构是对应的,亦即异型同构的。张玉能教授根据席勒对艺术本质的论述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席勒关于艺术的定义:“艺术是确证和表现人性的审美外观的自由的游戏和创造。”正是由于艺术和人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以艺术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审美教育成为可能。
       关于审美教育的标准,张玉能教授分别从席勒的诗歌《希腊的群神》和他的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中挖掘出了席勒的审美教育的标准。在《希腊的群神》中,席勒赞美了在美神维纳斯统治下的审美世界的和谐、自由和充满朝气的生命。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认为,古希腊人是完美人性的楷模,“因为希腊人的自然(本性)是与艺术的一切魅力和智慧的一切尊严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同时拥有完美的形式和完美的内容,同时从事哲学思考和形象创造,他们同时是温柔而刚健的人,是把想象的青春性与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种完美的人性里”。“那时,在精神力量那样美妙的觉醒之中,感性和精神还没有严格区分的所有物;……诗还没有与机智相竞争,抽象思辨也还没有由于琐碎繁冗而受到损毁。”“尽管理性升得那么高,但它总是友爱地让物质跟在后面;理性虽然那么精细而严格地进行区分,但它从不肢解整体。尽管理性也分解人性,并把它投射在它的美妙的诸神圈子里,然后分别加以扩大,但是,理性并没有把人性撕成碎片,而是把人性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混合,以为在每个单独的神身上都不应该缺少完整的人性。”席勒在这里表现的思想,实质上说明的是审美教育所应该执行的标准。张玉能教授把席勒确立的标准概括为:第一,真和善在美中的统一;第二,内容和形式在美中的统一;第三,感性和理性在美中的统一。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它包含着:第一,人与自然在美中的统一;第二,人与他人(社会)在美中的统一;第三,人与自我在美中的统一。这样的解释,既准确地把握住了席勒所有的思想内容,又为我们准确地理解审美教育的标准提供了方便。
       最后,是关于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问题。席勒认为要使理性和感性分裂的人恢复人性的完整,必须通过美和艺术的方式,即审美教育的方式。因为艺术的美具有超越一切世俗的伟大生命力,这种伟大的生命力能够超越时代,把真和美注入每个人的普通人性之中,使得现代人的性格从现代市民社会的紧张冷酷或松弛放纵的时代精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达到高尚化,从而使人的人性达到完整。席勒认为,在审美教育活动中,艺术家、诗人及其所掌握的美和审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何实施呢?席勒提出了“游戏”的方式,他认为,“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对席勒“游戏”的特点和作用,张玉能教授认为,游戏具有超功利性、自由活动性、虚拟真实性和竞争表演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参与游戏的人能够享受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游戏的规则有利于培养人对制度的遵守,游戏的竞争表演性容易激起全体游戏参与者的表演热情和合作热情,还能调动游戏的旁观者的激情,产生游戏现场的情感交流,促进了人际交往和群体亲和;此外,游戏也是一种全面调动人的本质力量参与的竞赛性活动,在游戏中人的体能、感受力、理解力、创造力、直觉能力等本质力量(一切体力和脑力的总和)都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游戏,这种游戏是艺术产生的中介。但是,张玉能教授的解释仍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是完全可以的。事实上,张玉能教授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美学教程》)中曾把美育的过程划分为“感美教育”、“赏美教育”和“创美教育”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的熏陶和训练,使每个人都懂得“赏美”,多数人懂得“创美”,从而为他们全面、自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认为,张玉能教授的《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是一本值得广大的美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以美育的方式教育学生的教师认真地读一读的好书。
       黄健云,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