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变式教学法的四种模式
作者:赵玉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课堂教学一篇课文,能否取得使学生乐学、易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实施教学的技巧。如果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能打破传统的从“标题——作者——检查预习——质疑——语段精讲——特色分析——随堂练习巩固”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进行变式教学,往往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对同一篇课文,每教一次,都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笔者认为:变式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多年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改变教学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变了语文课堂上沉闷的学习氛围。
       一、中心开花式
       所谓中心开花式,就是先从课文最精彩的部分开始切入,然后向两头延伸,从而处理完全部文章。这样用文章的精彩部分一下子吸引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我在执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首先引导学生解题:由题目《荷塘月色》可以知道,本文是篇写景的散文。它包含着两部分内容:荷塘和月色。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这两景的段落,即四、五段。这样就直接进入了第二部分。最后重点进行赏析:在这两段写景文字中,作者先后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待学生分析得出景物素淡、朦胧、宁静的美感特征后,教师顺势巧妙地过渡到第一部分:由对这两段景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荷塘月色不同于我们平时见到的写荷花文章中的浓艳、明丽,给人以舒畅的感觉;相反,它给人以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之感。为什么?在文中作者有无暗示?这时学生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再去读课文,并且很快就会找到文章开头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什么会“颇不宁静”呢?引出教师对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学到这里就会恍然大悟。他们也能体会到一个正直的、追求光明的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的苦闷心情。最后齐读7、8两段,理解作者回忆江南采莲的真正用意,完成第三部分的学习。这种采用“中间开花,辐射两头”的教学模式,就突破了传统上“按部就班”的公式化教学流程,带给学生的自然是新奇。
       又如教《胡同文化》时,可以从胡同文化的概念入手,先让学生弄清什么是胡同文化(第二部分),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第一部分)及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第三部分)。
       二、珠帘倒卷式
       珠帘倒卷式,就是教一篇课文时,不是按传统的方法从头教到尾,而是从最后一部分开始教起,如同卷帘子一样,从底部卷起,慢慢卷到头,从而将一篇课文教完。如我在教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时,先从释题入手,“疏”是封建时代臣子给君王的奏章。一代谏臣魏征一生向唐太宗李世民上奏章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他的意见大都被唐太宗采纳,使唐初社会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那么,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奏章中魏征向唐太宗提出了哪“十思”?这样,就直接把学生的目光引到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即第三部部分。等学生读完“见可欲,则思知足以为戒……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后,引导学生分析:“十思”的核心内容就是正己安人。那么魏征为什么要提出这“十思”呢?让我们看看作者在第二段中的论述吧!分析完第二部分,教师继续追问:这“十思”是魏征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呢?转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由“果”到“因”的探索中,自会趣味无穷。又如上《过秦论》,我们可以从结尾部分贾谊总结的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着手,来寻求贾谊得此结论的过程,即秦王朝的兴亡经过(第一部分)。
       三、话剧改编式
       所谓话剧改编式,就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能力,对故事性较强、情节较典型、人物场面较集中的叙事性作品,先鼓励学生去读透文章,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选择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把它们改编成话剧的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利用讲台作舞台,让学生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智,使他们在编演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内涵。例如:教《孔雀东南飞》时,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弄清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抓住人物个性化语言,把握诗中人物矛盾冲突关系。然后分组编写剧本,情节要求忠于原文,语言应适合剧本特点和表演要求,力求做到生动、传神、有感染力。在舞台表演课上,由主持人(学生担任)朗读舞台说明,按剧情分为四场:兰芝被遣→夫妇誓别→被迫离婚→双双殉情。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选派代表各表演一场,其余的同学既是观众,又是评委,表演完毕后评出最佳表演奖。这样,同学们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刘兰芝的刚强,焦仲卿的软弱,焦母的专横及刘兄的势利等,也会更深刻地领会作品所揭示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再如,教《鸿门宴》时,可以把课文所描写的鸿门宴上那样一场刀光剑影的斗争场面改编成一部独幕剧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会进一步体会项羽的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寡谋轻信、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的性格弱点,以及刘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特点。由于是全员上阵,学生兴趣甚是浓厚。
       四、猜想续写式
       猜想续写式,就是对有一定故事情节的作品,尤其是结尾嘎然而止、耐人寻味的作品,教学时可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对原文情节进行补充延伸。如莫泊桑的《项链》结尾交代玛蒂尔德花了十年时间赔偿的项链是假的,只值五百法郎。小说写到这里,嘎然而止。我在教这篇课文时,前面的展开部分基本同平时教学一样,到了最后我要学生进行讨论,想象玛蒂尔德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抛出后,学生活动十分活跃,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有人说玛蒂尔德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昏倒在地;有人说她呆了一下,惨然一笑,“是真的吗?”然后就跌跌撞撞地离开了极乐公园……不几天,人们就传说街头多了一个女疯子;有人说佛莱思节夫人听说这个情况,十分同情她的遭遇,就把十万法郎又送给了玛蒂尔德……学生的想象可谓丰富多彩。
       虽说教无定法,但我认为运用变式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确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他们产生乐学的心境,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品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训练中得到提升。
       赵玉梅,教师,现居湖北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