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艺杂谈]近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小议
作者:孟凡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文学奖走过了105年的历程。每年在确定获奖作家时,仍然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即诺贝尔文学奖是要颁发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的名字越来越让人陌生。
       2005年的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2004年的奥地利女作家兼诗人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2003年的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2002年的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1998年的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弋;1996年的波兰作家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95年的爱尔兰作家山姆斯·希尼;1992年的圣卢西亚作家德里克·沃尔科特;1990年的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
       就拿2004年的最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57岁的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来说,在获奖前,尽管她已有近30部德语小说和剧本问世,但在德语世界之外,她几乎默默无闻,在绝大多数国家都鲜为人知。在美国,尽管可买到4部耶利内克的作品,但她的书根本卖不动。她获奖后,连美国《纽约时报》都感到意外。2002年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在得奖前也不为人知,他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令世人感到意外的程度,决不亚于耶利内克的获奖。很多匈牙利人都没听说过这位同胞,就连匈牙利的许多大学文学教授、评论家也不知道他是谁。他在匈牙利以外默默无闻是自然而然的了。在中国,只在一本作家词典中能找到短短几行介绍他的文字。倘若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凯尔泰斯很可能会一直这样默默无闻下去。
       平心而论,百余年中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虽然说不上个个都是当年世界文坛上傲然屹立于最高峰的作家,但是,每一位作家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
       不过,每年在确定获奖作家时,文学已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考虑的惟一的因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关注弱小民族的文学。在后现代的多元文化主义浪潮中,原先处于受忽视的边缘地位的弱小势力受到了重视,纷纷从边缘向中心运动。这种现象反映到诺贝尔文学奖中,便是弱小国家、民族或有多元文化背景的作家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一位院士说:我们并不能保证颁奖给最优秀的作家,但我们挑选的总是好作家,而且,我们有意颁奖给那些小国的不太出名的作家,这就引起人们关注弱小民族的文学,这是有意义的。
       2.关注政治取向。对政治活动家的文学成就进行褒扬,或对文学家的政治活动进行颂扬,也是诺奖委员会的惯常之举。诺贝尔评选委员会主席霍瑞斯曾表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从不考虑候选人的政治取向,只是希望引导大众去关注那些伟大的边缘作家,实则不然。品特正是在宣布弃文从政之后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评选标准,但是我想他们一定也考虑到我的政治活动了,因为政治论证是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这和我的许多创作交织在一起”。
       3.地域价值观较容易认同。近10年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除了库切,其余9位都是欧洲作家。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西方价值观较容易认同。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选择上,仍然是自觉或不自觉中透露出的欧洲中心论。
       4.语种优势。要想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用来创作的语言或翻译是很重要的。用英语、法语、德语等欧洲主要语言以外的语言创作的作家来说,要容易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否则,评委们看不懂。耶利内克用德语创作,其作品获奖前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和瑞典语。库切和奈保尔用英语写作,故其作品不须翻译便可在全球通行无阻。
       孟凡军,江苏邳州市教研室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