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争鸣]有关中学文学教育的思考
作者:王俊海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王国维《教育杂感》中有这样一段话:“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予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予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也,一时的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的也。”王国维把文学推崇到极高的地位。在他看来,文学艺术之所以重要,在于其能给予国民以心灵的陶冶、情感的慰藉,使人与人建立起一种非功利的和谐的精神空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赖文学艺术而生存的。
       这使我想起了我们的先驱鲁迅在弃医从文时的心理。他之所以选择文学作为他一生的事业,是因为他认为文学可以启迪人的灵魂,可以振作自己的精神,可以唤醒国民拯救自己命运的意识。由于他对国人甘愿当“看客”的麻木心理的绝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认为救治一个民族,重要的不是身体而是灵魂,所以他义无返顾的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文学的社会价值。
       据此我们不难这样理解,文学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文学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水平的标准,文学兴则国力强盛,国家衰落则文学一定落后。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所以在世界上影响极大,甚至清前期也出现了成熟的中国文学的高峰——章回小说,除了其本身的魅力以外,主要是因为国家的强大。但到了近代,中国文学再没有以前的灿烂光辉出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缺少了强大的国力。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最为充分,因为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以中国传统文学为最精粹的部分,它形态稳定,传播广远,较少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实施文学教育是培养本民族优秀人才的十分重要的通道。
       王国维说,我国的文学比不上西方,我国重视文学的程度也比不上西方。有人做过统计,现代青少年用于读书的时间、阅读量等都在不同程度的减少,阅读情趣及品位都在下降。中国人是信仰最少的,他们心中没有宗教,艺术文学又这么匮乏。既然无法找到精神的慰藉,那么,近代史上赌博吸毒泛滥就不足为奇,如果不培养国民的精神趣味而单禁止赌博吸毒必然无功而返,而精神趣味需要千百年的培养,不比物质可以很快从西方引进。在王国维看来,文学教育是最重要的。文学固然重要,但如果文学发展没有很好的教育手段来普及、推动,如果不让民众了解并运用文学来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文学的社会作用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承担着向国民普及文学知识、陶冶国民情操的任务的语文却一直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政治思想传播的工具,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而它的人文色彩却被忽视了。由于这种情况,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只是慨叹世风日下,却没注意到忽视了正确、到位的文学教育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万幸之至,20世纪将要结束的时候,中国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教学实际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开始关注文学教育:“在人的各种素质中,文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是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开始强化文学教育意识,突出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如何培养?我们认为,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以中国传统文学为最精粹的部分,它形态稳定,传播广远,较少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实施文学教育是培养本民族优秀人才的十分重要的通道。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语文课本中文学作品已经占据主要地位,文学作品的比例:“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作品,比例一般可为5:4:1。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如此大的比例,前所未有;同时《读本》也向学生推荐了大量文学作品,按照一定的阅读要求编排,这对青少年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非常有好处。我们进一步意识到,“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后,不再有机会接受系统的文学教育了,所以,在高中阶段集中对他们进行文学启蒙教育,用文学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抓住最佳时机培养他们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对于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我们改革了评价的内容,尽管还不能完全改革考试的形式。我们的考试特别是高考已经逐步加大文学性的题目,现代文阅读侧重考察散文的阅读,诗歌鉴赏也是一样,其他题型也注重了文学,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答案的标准化开始淡化,作文的写作也不再限制文体,而是让学生可以更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自由。更多学生可以自主发挥的题目在涌现,当然,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既好操作又允许学生自由想象的题目,来满足这种需要。
       当然,我们只是改变课本的选材和编排体例,只是从皮毛上改变评价机制,这还远远不能满足进行文学教育的要求,如人教社专家所言:“尽管1986年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1996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文学教育又作了强调,但由于语文教育中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师生均面对应试的压力,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语文课越上越‘偏枯’,这恐怕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晚年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为此,张先生强调‘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并指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
       文学教育属于人文教育,人文学科的功能最根本的是对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培养和塑造。它直接面对的是学生,这是有限的;而它间接面对的是整个社会,是整个青年的人文知识的教育,这是无限的。我们正在为国家发展培养一代新人,这种人不仅要有很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而且要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我们要使年轻一代不成为目光短浅的实用主义者、狭隘的功利主义者,甚至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者,就必须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年轻一代学人不善于哲学思维,缺乏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缺乏较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有突出的成就。即使掌握某种科学技能,也只能是工匠而不可能成为卓有成效的科学工作者。人文学科的投资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他的功效是逐步的长期起作用的,它通过对国民素质,尤其是青年一代学人素质的培养,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文学科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对于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人文教育还有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给人们一种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生命亮色,也就是给人们的精神一个结实的根底。而当前的文学教育营养缺乏,资源不好好利用,人们的精神世界能充满美好么?
       鉴于此,我们应该加强人文教育,使文学教育有一个能够茁壮成长的土壤。单纯的加强文学教育,收效肯定是有限的,因为文学与其他众多的社会学科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成果,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只是加强文学教育而不注重这些方面,文学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而,我们应全面加强人文教育,为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为学生建立一种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亮色,有了这一点亮色,当他们遇到沉重的黑暗的时候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如果我们能够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教育,我们的文学教育也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的民族也会减少一些“无赖”,增加一些精英。
       当然现实是残酷的,我们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的教材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文学作品的范例,并没有给我们提供进行文学教育的方法,而且各个学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况且还有高考的压力,如何解决应试与文学教育的矛盾也需要我们很快做出回答。我们知道,文学教育距离我们的课堂其实还很遥远。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这关涉到我们民族的文学振兴,如何在教学中很好地进行文学教育,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王俊海,浙江兰溪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