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朗读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作者:江海瑶 蒋 燕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随着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从2001年修订大纲开始,中小学不再分“听”、“说”提出教学目标,而是统一称为“口语交际”,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加强朗读是有效的途径。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抓好朗读这一环节至关重要。
       一、加强朗读有利于理解作品。语言的苍白是思想的贫乏,语言的凝滞是情感的枯萎。朗读不是动口不动心的机械运动,不是见字出声的活动,而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声情并茂的表达。朗读者首先要明确文章的立意,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作品内容,从而加以指导。继而理清文章的结构,最后确立朗读的基调。朗读的基调不是简单地指音调的高低,而是文章中的感情色彩和朗读者的态度。只有明确的文章的立意、情感,才有可能准确地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学生在朗读和感知文章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揣摩和玩味,不断深化,渐至准确,最后达到思想情感的内化和朗读技巧的熟练运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情感自然入境,自然流露。有的教师给学生朗读课外读物,让经典的文字加入语音的翅膀,飞进孩子们的心田,震撼和唤醒他们的心灵。
       二、朗读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和语言的积累。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运用口语时,更多依赖于语感的自然推动,也就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看来,口头语感比笔头语感应当具有更高的层次。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重要原因是词不达意,意无辞达。很多孩子在课外用方言开玩笑时说得很流利,一到正式场合用普通话表达就结结巴巴。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是内部语言的匮乏,即缺少词汇。二是不能及时准确地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口语。西方一位著名诗人认为,语言的天才,存在于农民和一般人民之中。契诃夫说“在三等客车里,你有时会听到极有意思的话”。这是因为他们准确、生动、鲜明地运用了他们熟知的大众口语中生动活泼的语汇。报载,现在很多年轻的上海人由于不知上海话中很多俗语、俚语的语法含义、语境应用,只能说最简单的对话,被称作已说不出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由此可见,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使普通话中那些生动活泼、极富表现力的词汇烂熟于心。正像有些专家所说,口语表达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是不能用普通话思维,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朗读增加词汇,培养语感。
       二、朗读有利于大多数学生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形象感染、情感熏陶和语言审美中激发兴趣,唤起形象,引发情感,感悟语言。在反复揣摩、探究中学语文,用语言,积累语言和发展语言。朗读是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但是长期以来,朗读却是语文教学实践中被忽略的环节,《朗读技巧》的著者王宇红把朗读分为赏心悦目的朗读和令人生厌的朗读,前者如好的话剧表演,声音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后者如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所描绘的混乱的朗读:停连不识、句读不分、任意删改、语意不明。朗读是用有声有色有情感的语言,用恰如其分的音质、音量、语调、语气诵读出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此相比,相距甚远。人们概括中小学的朗江海瑶,蒋燕,江西师大鹰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