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让学生学会感悟
作者:周丽华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悟性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天赋,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等条件影响,学生在阅读中很难“油然而生”地悟出个中之味,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悟能力是教学中的关键。
       一、究自身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引导学生感悟,教师必须使自己成为学习的先行者。每篇课文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活生生的作者,其表现的正是作者富有独特性的思想和情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直觉能力、情感体验等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人生的“心理体验”。如果教师自己没有认真研读课文,披情入文、情动于衷,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因此,教师必须以自身的感悟去引导学生的感悟。一是要感悟教材,要真正地读懂课文,认真备课,产生学习的体验和领悟。二是要反思感悟,反思自己悟得的过程和途径,找到方法,以便授人以渔。三是引导感悟。虽然教师和学生在知识背景、生活背景等许多方面有不同之处,但教师的切身体会会使学生产生顿悟的灵感,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点拨,如“四两拨千斤”,能引导学生曲径通幽,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二、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感悟。一篇收入教材的课文,虽然作者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已经凝定,但由于课文毕竟是诉诸文字符号的系列组合,而不是可以直接构成审美对象的物质形态的形体、色彩、线条之类,这些文字符号只有经由阅读主体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对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因为各自的生活经验、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悟得”。无论是初读整体感知,还是精读品味语言,教师都要让学生尽情读书,边读边思,入景生情,情动辞发,而后让其畅谈所感所悟。学生的感悟虽然有深有浅,或多或少,但只要是真实的感受,教师都要加以保护。“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标准去简单评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心态,让学生享受有所悟的乐趣。
       三、紧密联系生活,唤起学生感悟。阅读主体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对感悟的产生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同样是“祖国”一词,在历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海外赤子的心中的意义和份量,跟一般成人不可同日而语;就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一年级学生也有不同的感受。可见,生活是阅读感悟的重要基础。一个人生活经历丰富,在语言阅读中,一旦遇到与生活有关的语言,就能在生活的联系中加深感悟。正与钱钟书指出的:“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学索而有所入也。”为此作为教师,在平时要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引进生活活水,唤起学生感悟。
       四、加强合作讨论,诱发学生感悟。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相互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五、运用比较辨析,促使学生感悟。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通,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和方法。但从一个历程进入到另一个历程时,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感悟其中的“庐山真面目”。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能促使学生感悟。
       周丽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