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我们的课堂
作者:马 挺 孙 欢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通常,我们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学生坐在座位上安静地听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发言。一切中规中矩,有条有理。然而在这样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中,学生们真的能够消化老师教给的知识吗?尤其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老师的“演讲”常常使他们变得沉默、逐渐懒于思考,甚至被“催眠”,课桌成了枕头。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我想我们首先需要观点的改变。教师要变“给学生上课”为“和学生上课”,变“我”的课堂为“我们”的课堂。在课堂上,所有的人——老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没有主客体之分。不要在讲台上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要反对学生适度地接个下句,不一定要求学生举手才能发言,和学生一起说,一起组织课堂。同时,也要向学生强调:课堂是我们大家的课堂。让学生有主人的感觉,并珍惜爱护属于自己的课堂。久之,当有外人闯入或突发事件打断课堂时,学生会反感或遗憾;临时调换走了语文课,学生会失望。这样,学生们就真正地爱上语文课了。当然,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观念上的改变,更需要拿出有效的措施,具体行动起来,进行切实的探索。
       我尝试了从三个方面训练学生能力,将课堂交给学生,即自问自答、自学自测、自说自评。
       一、自问自答
       高二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诗歌和语言优美、寓意深刻的散文、小说。如果只是由教师一条一款地将重点教一遍,那么学生既不能领悟诗文中深刻广博的寓意,也无法体味其中的文学美,实在是白白糟蹋了美妙的课文。对于这一类课文,教师不妨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们“自问自答”。
       例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蕴含了海子心中纷繁复杂的情感,有些情感甚至是矛盾对立的。这就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生读完诗后必定有不少疑惑。这就正好因势利导,让学生将心中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和他们一起把这些问题归纳整理一番,再交还给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不久,学生们就得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有些答案甚至是我们老师没想到的,令我欣喜与叹服的。我再从中加以引导,诗歌多角度理解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海子的形象和幸福的定义在他们和我的心中都变得更加鲜明与感人。同时,学生还从中学到了自己鉴赏、品味诗歌的方法,找到了读诗的乐趣与自信,其效果远比回答老师的提问要好得多。
       再如《祝福》、《边城》等值得挖掘玩味的文章,甚至《赤壁赋》、《锦瑟》等古诗文,都可以通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从文章中找出重点难点,自己思考自己想要了解些什么,然后互相讨论,在上下文中找答案或做一些猜测推理,而不是一味依赖老师。教学中的事实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像这样放开手来,相信学生的能力。在适当的引导下,他们可以把该问的问出来,该答的甚至答得更全,我们又何必越俎代庖呢?
       二、自学自测
       文言文的教学是最叫我们这些普高老师头疼的:学生文言基础差,文章不讲不行;可长篇累牍地串讲又容易让学生因枯燥而厌倦,造成恶性循环;学生自觉性不够,课外主动复习的少,对知识的把握不牢靠,常常是上节课讲过的,下节课就忘掉了。因此,我在一些语文论坛中与众多的语文老师进行探讨,并在他们的建议下,尝试了让我们的学生自学自测的方法。
       将课文反复诵读熟练之后,首先布置学生两人一组,自己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不能理解的句子写到黑板上,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学生宁可用书写的方式来交流,而不愿开口将问题说出来。当问题差不多陈列出来后,教师再有重点地讲解清楚,并和学生一起将这些重点难点梳理一遍,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串连、小结。然后给学生一定时间复习这些刚刚学到的知识。当学生基本消化吸收了,便让他们尝试根据自己对重难点的把握出一份小小的随堂测试卷。试卷的要求可以明确一些。如《陈情表》一课,试卷要求为:选择题5个,须包括古今异义、虚词“以”等知识点;翻译题1个,从课文中选择40字以内的文段;默写题2—3个。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设计试题,显得极其认真。之后由我和科代表挑出其中较有价值的一部分试卷(一般可有20—30份左右),让学生互换完成测试,由出卷人评分。
       由于学生们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尽相同,在这样的测试中,他们彼此交换了重难点,对知识的把握更全;在出卷过程中通过反复掂量,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在评卷时,学生们甚至热烈地争论着答案,完全地变被动为主动;换“被测”为“自测”、“互测”,克服了学生对于考试、测验的厌恶或恐惧心理。
       三、自说自评
       这种方法是针对作文的。
       作文评改后,有些学生觉得老师评得不公,有的对老师的评分不解,还有的很为自己的作文得意,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于是,我把作文评讲课的时间交给他们做主,让学生自愿地把自己的文章念出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由全班同学评点,教师参与到讨论中,如果学生说的有理,还可以当场修改自己的评分。
       最初,学生们不大愿意把自己的作文亮出来,觉得不好意思,可渐渐地,他们看出这种方法能让他们辛苦写出来的作品得到最让他们信服的评价,于是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而学生们的评说也来得很精彩,很全面,绝不比老师自认为“公允”的点评差。
       在口头作文训练课和课外阅读的阶段性总结课上,我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学生们在这种训练中,更加明确了什么是好作文,由此去锤炼自己的作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实践探索中,我深感:“我”的课堂是寂寞的独角戏,“我们”的课堂方才群星荟萃;“我”的课堂令教师“高处不胜寒”,“我们”的课堂方才有上下求索的快意。
       马挺,孙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