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高考作文如何创新
作者:章海霞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韩愈要求“唯陈言之务去”,郑板桥强调“领异标新二月花”,作文的本质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气,才能动人。没有新意的作文很难称得上是一篇好作文。高考是大规模选拔人才的考试,自然重视创新因素,所以高考作文就“有创新”的要求。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二是内容。做到“有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见解新颖
       有人说,在构思作文时,想到的第一个主题或材料一般不要用,因为其他人可能也都能想到。从创新的角度看,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有创新”,见解要新颖,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当然,这里的“新”是相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并非要求写出惊世骇俗的理论。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只顾创新而“胡说八道”,不能让别人看不懂或反感。一定要牢记,高考作文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比如2000年高考作文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考生写了《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认为在大是大非等问题上答案就不是丰富多彩的。大部分人认为它的观点是离题的,少数人认为这是创新。2001年高考话题是“诚信”,有一篇《不诚不信不为过》认为在战争等领域是不宜讲诚信的,这篇文章是否离题,人们也颇有争议。所以,确定主题时要把握好分寸,另外在表述过程更需要恰到好处,不能偏激。
       当大的作文方向或主题已有明确的要求时,可以通过化大为小,来确定自己的新颖的小领域或小主题,或是通过深入挖掘,确定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主旨。
       二、材料新鲜
       高考作文百万人同题而作,写作对象或主题又相同,只有选择选用新鲜的材料,才能脱颖而出。
       常见的做法:以小见大,选择小事或独特角度来讲道理;或推陈出新,旧料翻新,发掘表面与话题无关系而内在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或跨越时空,驰骋想象;或写出自己的独特经历。
       王昭君出塞,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引发诗人骚客的众多议论。2002年高考作文《昭君的选择》,就是选择了这个老题材,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突破现实生活的限制,显得非常有想象力,行文清新舒畅,成为不可多得的高考优秀作文。这篇文章设想昭君出塞前一晚上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贴到人物来写”(沈从文语)。比如,详细描写了“将扑火的蛾儿救出来”这个细节,“昭君拔下玉钗,挑弄灯芯”,“玉钗落地,断为两截,昭君的手剧烈地颤抖着。处于生死之交的蛾儿在飘转的火焰中狂乱地挣扎着,终于,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火海。”“昭君震惊了,若有所思地看着蛾儿”。通过情景的铺写,过程交代明白,显示了王昭君的美好心灵,丰满了人物形象,也暗示情节的陡转。
       三、构思新巧
       构思新巧主要表现在体裁、结构等形式方面的创新。构思创新虽然属于“形式”的东西,但却是作文创新中最受关注、最容易做到的一点。体裁如小小说、寓言故事、戏剧等。结构如小标题、三段论等。这几年出现最多的是“故事新编式”的作文。《朱贵开店》《谁是打虎英雄》《红楼选美记》《阿Q下海记》《孙悟空下岗记》等,或是原“故事”的正面延伸,或反行其道,或旧瓶装新酒,颇显新颖性和深刻性。
       形式的创新,也要注意有个“度”,如“数学方程的解证过程”“实验报告”等形式,因为“形式主义”过于严重,容易写得杂乱无章,受到多数阅卷人的厌烦。
       四、语言新变
       语言也是形式的东西,但语言的新颖、别致、优美、形象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种文化若要延绵不绝,就需要坚守;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只要我们大胆地创新,走出自己的世界,生活才会换你一份新奇的美好。
       章海霞,长江大学文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