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品读课文简谈
作者:胡拥军 李鄂玲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着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学生“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从而内塑学生的性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自省能力。
       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品读呢?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思想动态,创造语言情境。摸清作者的思想流程,再现作者的生活状态是创设语言情境的关键。例如《背影》,朱自清写于1925年10月,他与父亲分别是在1923年。为什么当时没写下这篇文章呢?因为朱自清当时觉得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有些太“迂”了。虽说看到父亲的“背影”,眼泪流下来了,但感情还没到“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的后悔自责的地步,直到近年来读到父亲的来信“离大去之期不远矣!”,作者感情的潮水到了不可抑制的地步,才写下了催人泪下的名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应结合当时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话”,以便求得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达到以上效果之后,再让学生回顾审读自己的生活,去寻找“过去”与“现实”的交汇点,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用朗读等方式,再现情境。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人的喜怒哀乐,连最微妙的情绪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表达得精确细腻,毫无二致。朗读就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感情,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领悟语句的意蕴,深深受到文章的感染,这样作者的感情会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就像泉水流出泉眼。同样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己用心去感受补充语言,达到“三位一体”的对谈。
       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和感受。感受生活中的语文,让自己生活在语文的氛围中,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去激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师生应共同贴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寻找他思想感情的历程。如我在上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去寻找作者童年时“脱险”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过程:心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几乎晕倒——软弱——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小心翼翼、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冒险”经历来谈谈自己“冒险”后的感受与体验,以便让大家都明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克服困难的道理,把它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笔财富。
       “品”读的几种小方法。对比法:选用与原句(或原词)相近的语句(或词语),让学生在对比思考中获得对语言的体验。补述法:教师授课时有意留下文章的精彩之处,让学生沿着作者思想、情感的轨迹去补述,以求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延伸法: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深入探究所“品”句词的精妙之处。
       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经验教育的弊端,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学生人格完善,注重学生审美倾向和价值倾向的体验教育。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就能达到提高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目的。
       胡拥军,李鄂玲,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