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例解
作者:汪维红 刘云锋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这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是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本质的体现。以读为本:读什么?怎么读?读出些什么?下面以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第21课《始得西山宴游记》例解。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熟读背景。《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朝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这篇文章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堪称欣赏“永州八记”的钥匙。学习本文,背景知识尤为重要。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因参加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连办公的地方也没有。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这便是著名的“永州八记”。
       背景文字是经教师仔细搜集、反复考证并精炼而出。详细了解这段背景文字有什么意义呢?至少有二点: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和文章的关系:生活即文章,文章为生活服务;二、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写法上的精妙特点,因为,言为心声。(后文将阐述)
       二、万丈高楼平地起——细读基础。无论什么样的文章,基础知识乃第一要务,这就犹如建高楼大厦,砂、石、砖等首先得备好。这是学习文本的门槛。对于这篇课文,以下六方面基础必须百分之百到位:
       1、给加点字注音。主要是生字、多音字,如引觞、施施、觉而起等。
       2、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主要是实词和重点虚词,如到则披草而坐、颓然就醉、穷回溪等。
       3、对比性解释。主要是解决一词多义这一重要文言现象的,如缘溪行;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等。
       4、通假字。如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故为之文以志等。
       5、活用现象。如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等。
       6、划分句子节奏。主要是一些对句、长句和难句,如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等。
       上述基础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的自学,二是靠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分析,三是靠老师的及时有效的检查和点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读”。当然,“读”的形式应是灵活机动的,默读、朗读、讨论、检测等不拘一格。
       三、万水千山总关情——悟读思想。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流露。前后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表现。
       文章一开始便交待了自己的身份和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因是罪人,才能有闲暇;因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便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作者被贬永州后的心情——苦闷、孤寂而不知所往。无论是醉酒还是入梦,都是将自己的愁绪消融在山水中,以求得对世事的遗忘。
       偶得西山,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西山的卓尔不群振奋了作者的精神!于是凝神观望,“尺寸千里”之势尽收眼底:“悠悠乎与……而不知其所穷”。处处景语皆情语,这些既是对西山宏伟气象的赞美,也是作者心志的寄寓——“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作者流连于苍茫暮色中,感受身心与自然融合的美好,进而由衷地发出“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振作之音。
       这些文字是作者心底的声音,我们不得不带着情感去体会、去感悟——走进文本,倾听作者呼吸的声音。
       四、文似看山不喜平——析读写法。写作方法即文章的建构方式和美化手段。本文一宕三叠,曲折有致,要引领学生认真地分析,且要结合文章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层次分析。
       首先要分析的是比照与映衬手法。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的基调。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出西山的“特立”。把握这一基本特点,要靠比较“读”。
       其次,寄情于景,托物言志。作者写景叙事,都饱含着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土丘,
       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领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要靠想象“读”。
       另有两个方面必须引导学生仔细思考。一是关于课后练习二中的第3小题。这一题的大题目是:本文有叙述,有描写,有抒情;根据表达需要,语句或长或短,或偶或散,或上下钩连;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的特点。这一题的小题目是: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一题的参考答案是:语句长短交错,上下钩连,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极富动感。
       这样的分析学生能不能理解?这样的分析是否扣住了文本的神韵?事实上,如果我们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极富动感”的评价是十分抽象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段文字实质上是一段“流水帐”式的描述,这恰是作者真实心态的反映——生活的无聊、无奈,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流水帐”生活的真实反映。这种“流水帐”绝非闲来之笔,而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是精雕细琢、匠心独运的“流水帐”!质疑教材和教参,要靠辩证“读”。
       二是关于“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为类”、“然后知吾……,游于是乎始”的内涵的理解。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透露出作者孤标傲世的情怀。实质上,这段文字还有更深刻的意义,就是作者对过去和今后生活的一种思考——要振作,不能颓废。柳宗元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致力于“古文”创作,顽强地生活着……溯本求源,叩问真理,要靠探究读。
       以读为本。读什么?读背景,读语言,读作者的思想。怎么读?走进时代,走进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读出些什么?读出知识,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真味。
       汪维红,教师,现居湖北宜都。刘云锋,教师,现居湖北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