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语文教学中的演、练、行
作者:李月容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也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再一次告诉我们,要真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仅寄希望于老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是无法实现的,吕淑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职业中学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这群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比较差,加上没有高考压力且技能学习的重要性使他们轻慢于语文学习,给语文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不过,也正由于没有高考的负担,语文教师只要敢于尝试,不惧失败,就一定能把语文课上好,上活。下面我就课文教学、口语训练、应用文教学等方面谈一谈我多年来从事职中语文教学的一些体会,以飨读者,并期共同探讨。
       一、寓课文教学于演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说明在由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组成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灌输对象,特别对于基础差的职中学生来说,繁琐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必然导致他们对这样一门根植于母土的基础学科产生“厌学”情绪,但如果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不但使学生学得有味,同时会大大激发他们热爱母语的情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鸿门宴》是一篇典型的史传文学作品,但篇幅较长,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先翻译、再练习,不但耗时多,学生听起来也会感觉七零八落,索然寡味,如果把课间剧引入课堂,效果将迥然不同。课余时间,预先找部分学生排演《鸿门宴》的精彩场面,再搬入课堂教学中,表演之后,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展开讨论,老师再对难懂的字词进行疏通,并对作品的艺术表达作要点分析。为了演好角色,表演的学生一定会很认真地品读课文,而观看的学生也一定会被本班的“刘邦”“项羽”等人物及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通过读、演、评、点的课堂活动,加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身的情感体验,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领悟,达到了愉快教学的目的。
       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使课堂教学变得轻松和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再现作品场景是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把分角色朗读(如《雷雨》)、讲故事(如《崤之战》)、新闻发布会(如《中国大使舌战美国“铁嘴”》)等形式搬上讲台,让学生在演中体验,在演中探究,使整个课堂教学活起来,寓教于乐,在笑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笑声中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当然这一切皆建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精心组织之上。
       二、寓口语教学于练
       当今社会,语言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只能写,不善说,敏于事而讷于言,不能算是全面具备运用语言的能力。一个合格的职中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水平、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辩论等几种口语样式,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这是势在必行的。每一册职中教材都安排了一个单元进行口语教学,其中有许多关于如何与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文章,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如何培养一个说话彬彬有礼、大方得体、不卑不亢、自信不傲的学生,是职中语文教师所要不断探讨和摸索的。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口语交际教学法:
       1、坚持普通话教学。学生只有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和别人沟通。因此,我始终坚持用普通话教学,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普通话交流、发言。
       2、开展演讲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努力设计各种情景,让同学们置身其中,即席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如何看待中学生追星?中学生要不要拜金主义?让学生各抒己见,加深认识,端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乐于说,也乐于做。此外,还向他们讲授演讲的有关知识,但光有理论而无实际运用是不行的,为此,我还利用堂上开展“做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高中生”、“中学生该不该上网”等专题演讲活动。
       3、开辟社会热点问题论坛。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语教学便是如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实践,在不同场合大胆与人交流,不怕失败,在课堂上说,便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练,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口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更为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去体验,不断积累、不断进步。离不开现实生活,语言的运用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但语文不是孤立的,它是一门基础学科,和各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我们的生活更紧密。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口语的技巧,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中,我结合社会热点问题“9.11事件”,组织讨论:为什么恐怖事件会发生在美国?在讨论之前,分发有关该事件的报纸、杂志,要求学生结合有关政治知识和社会现实来分组讨论。
       三、寓应用文教学于行
       应用文教学是职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缘于它的实用性,学生不仅得学,而且还要学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但由于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且理论性较强,缺乏趣味性,加上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气氛显得相当沉闷,于是便造成了学生课堂上昏昏欲睡,老师“望人兴叹”、“谈应用文色变”的现状。形成这一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愿教的局面,还得从老师的“教”入手,寻找突破口,力求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应用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1、设置情境。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具体运用到应用文教学中,便是根据应用文体例,适当地设置场景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应聘信时,找一些名人应聘时的佳作,把这些情境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同学们为了能在招聘时一显身手,一定会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请老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试演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还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新知旧学、实践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在讲授新闻这一宣传应用文时,在具体分析了新闻的定义、特点、结构及写法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确切地掌握这一文体的写作手法,在上课前,我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报纸新闻分发给学生,让每组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标题(多行标题、双行标题、单行标题)所属的类型,导语、主体、结尾的写作手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直接而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2、实地调查。语文的工具性、实践性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社会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是应用文教学的一个不可轻视的手段。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调查,用实践带动理论的学习,再由理论指导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在上调查报告时,我简单介绍了写调查报告的方法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在本地区开麦当劳连锁店的可行性报告。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采访餐饮业的老板、询问专业教师等方法写一千字的调查报告,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还可以两人合作完成,这样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学生愿意做,乐意做,有了兴趣,就有了质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角色互换。角色互换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语,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把它用在课堂教学上,便是师生角色发生位移,让学生走向讲台,讲授新的知识内容,教师来提出问题,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为了上好一节课,一定会精心准备教案,准备的过程便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学生听学生授课,有新鲜感,能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上老师精心准备的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的提出,一定能使整节“散文”式的课堂教学达到形散而神聚的教学效果。在讲授公文、广告文的知识时,我常采用这种方法,效果非常好。
       著名的艺术大师罗丹说:“动是一切景物的生命”,万事万物皆关一个“活”字,活则畅快,活则有生命力,语文教学亦然。特别是职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想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应该在不断求新的精神的支配下倾力于一种生机勃勃的教学个性,一种富于变化的教学机智,多样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唯其变化,唯其多样才能把语文课上活、上好。
       李月容,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