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战国策》中士人的分类
作者:陈古成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荀子曾在《尧问》篇中根据道德追求将战国士人分为两种,一是“仰禄之士”,一是“食则粥不足,衣则坚褐不完,然而非礼不进,非义不爱”的“正身之士”。后人根据不同的标准出现了很多分类,这里我根据士人行为方式的特征,把《战国策》中士人分为四类:策士、谋士、义士和豪侠之士。
       策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纵横家。战国时代,诸侯群起,群雄逐鹿,你争我夺,战争不已,为了在动荡复杂的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诸侯们对内实施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充实自己的实力;对外加强了各种外交活动,因为“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帮手”(朱自清《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于是以游说为职业的策士(说士)出现,他们的工作范围很清晰,那就是在诸侯国之间,凭借三寸不乱之舌,或兴风作浪、挑拨离间,或玩弄手腕、缔结和约。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宏观的理论指导,有明确的政治路线。一方面,他们需要依附于诸侯国,为诸侯出谋划策,解难排危,享受诸侯优厚的待遇,离开了诸侯国,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他们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诸侯,一旦不如意,即可挥袖而去,潇洒非常,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有明确的政治理念,如“合纵”、“连横”,并且以之为中心,借助诸侯的此消彼涨或相互制衡来实现自己的宏图大计,在这里,他们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更多的表现为相互利用,而非单纯的依附了。根据策士活动的特征,可以将他们分为两派,一派是联合六国,齐力抗秦,称之为合纵派,以苏秦为代表;另一派是劝导六国亲秦,再逐一消灭之的连横派,此派以张仪为代表,两派合称为纵横家。
       谋士多半是诸侯或者大臣公子门下的食客,他们的工作范围不大,主要局限于一国或者一个世家,他们不像纵横家那样纵横驰骋于诸侯之间,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为自己的主子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自己也因而获得主子的器重,享受荣华富贵。他们平时无事,高谈阔饮,遇难而有所作为。虽然他们也具有流动性,与主子可以实现双向选择,拥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人格,但是与纵横家的更高层次的政治追求、更大范围的活动还是有区别的。这一类以颜率、冯谖等为代表,他们有着睿智的头脑和远见卓识,颇有智者风范。
       义士,又称作清士,他们大都有清高的品性、傲岸的节操,他们不畏权贵,有着更为独立的人格,他们的活动动机不是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他们都是在一个“义”的驱使下为人排忧解难,救民于水火。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道义和骨气。他们集高尚、勇敢、正直、信义、无私、清廉、智慧于一身,世世为人所称道,这一类以鲁仲连、颜斶等为代表。
       豪侠之士是战国士人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韩非子·五蠹》中,韩非子批评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说明侠义精神在先秦时期就有很大影响。豪侠之士有两个特点:一、勇敢,敢于反抗强权;二、不求功名利禄,为义而为。按照他们活动的方式,豪侠之士又分为勇士和刺客两种类型。勇士不屈服于强权,敢于用计谋和生命与强权斗争,他们是在明处,抓住时机,陈以厉害,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政治要求,这种类型以蔺相如、唐雎为代表;而刺客则在暗处伏击敌人,以置人于死地为目标,他们往往出于“士为知己者死”的缘故牺牲自己,这类以聂政、荆轲为代表。在混乱的战国时代刺客是一个非常极端的群体,他们往往单独行动,报恩是唯一的动机,杀人是唯一的目标,由于刺杀的对象都是被森严保护的大人物,因而,刺杀行动即使成功了,他们也难逃死亡的悲剧结局。他们没有险深的城府,没有诡秘的诈谋,他们只懂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勇力、胆识,甚至是鲜血和生命为“义”涂上了耀眼的光芒。
       陈古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