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长恨歌》的主题探析
作者:蒋云富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三十五岁,在周县任县尉。一次,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到唐玄宗、杨贵妃的事,都感叹于此。深于诗,多于情的白居易,便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长于史的陈鸿创作了《长恨歌传》。这是两篇叙写李杨故事的重要作品,《长恨歌》尤为脍炙人口。但这首诗的思想倾向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不像《长恨歌传》那样明确说出是为了“惩尤物,窒乱阶”,因而对它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有的则认为是歌颂李杨真挚专一的爱情。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二
       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汉皇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说唐玄宗重“色”,想着的是“倾国”之貌,他多年都寻不到符合标准的人选,求色时间之长、标准之高,骇人听闻,可见生活的荒淫。
       其实这样看有些偏颇。我们知道,历代君王都是三宫六院、嫔妃成群,有的出访,巡视时一路选择,回来时早已三五成群,有的甚至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地进行选妃活动,花费的精力之多,经费之大,那才是骇人听闻,结果有时绝色美人选入宫中还不知道,像王昭君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笑掉大牙。历史上一些政绩卓著的皇帝在这个问题面前也没能经过去,只是处理得稍微恰当而已。唐玄宗作为一代君王,也不例外。他有他的选美标准,只要不是放下政事不管,而去专门选择,我想是可以理解的。
       这种观点还认为,杨贵妃在入选之后,就以娇媚之态在唐玄宗面前撒娇邀宠,致使唐玄宗荒政误国。
       美不是罪过。杨贵妃“天生丽质”,本来就长得很美,符合唐玄宗的选美标准,唐玄宗喜欢她。她出生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选入后宫而有意漂亮的,那是上苍赋予的。同时,她除了优越的先天条件以外,后天的训练结果也有超人之处,她的舞技歌喉都深受皇帝的青睐,这并不是采取阴谋手段夺人所爱,而是靠优越的条件和过硬的本领得来,这就更不是她的过错了。即使没有她杨贵妃,也照样会有张贵妃、李贵妃、王贵妃。
       其实,《长恨歌》应该是歌“长恨”。唐玄宗作为一国之君,虽然可以有自己选择的标准,可以长时间的选择,可以享受爱情的温暖,但却不能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于其中,使政事有所荒废,“从此君王不早朝”,而应该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勤理朝政,把国家治理好,获得爱情政绩双丰收。
       可是,元气大伤的晚唐,从此就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为大唐的覆灭种下了祸根。作为过去政绩不错、威震一时的他,居然晚节不保,在政治舞台上栽了个大跟斗,造成了终身遗憾,叫他如何不伤心,叫他如何不后悔?恐怕白居易也是为他政治上的遗憾而歌吧!
       三
       后一种观点认为,诗歌大量的篇幅都是在描写李杨的歌舞欢宴和相互思念,从文章的侧重点来说,应该是歌颂李杨真挚专一的爱情。
       其实这种观点说得不够确切。描写李杨的歌舞欢宴生活,有的是写他们在一起的欢乐,但多数是为前边政治舞台上的遗憾作补充的。而叙写他们的相互思念,虽然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但写出来的是爱情悲剧,很大程度上渲染了悲哀的气氛,这种爱情可取、值得追求吗?你看白居易写“宛转娥眉马前死”,是通过花地血泪相和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娥眉之死的悲剧气氛。生死离别,这时再忠贞又有何益?贵妃死后玄宗在奔蜀途中的刻骨思念,都是以“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这样黯淡凄清荒凉萧索之景,来烘托玄宗因贵妃之死而无法排遣的忧伤之情。虽然写“蜀江水碧蜀山青”的美景,却更衬出“圣主朝朝暮暮情”的深意。玄宗的相思之情伤心断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同情。看似扬,其实是抑。阴阳两隔,无论如何思念,无论如何伤心,无论怎么断肠,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说唐玄宗是一个平民百姓而不是皇帝,没有掌握国家政权,不去考虑政权之忧,不去考虑百姓的疾苦,没有处理朝政的
       繁琐事务,没有亡国之忧,他们完全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爱情之中,去过男耕女织的生活,去轻歌曼舞,去游山玩水,去尽情地
       玩乐,没有人指手画脚,没有人说三道四,将士们根本不可能逼他去处死杨贵妃,他们就可以继续过恩恩爱爱,卿卿我我的甜蜜夫妻生活。可惜的是,唐玄宗是一国之君,没有这样的自由。要么他就如前面所说,处理好江山与美人的关系。这样,既可以政绩卓著,得到臣民们的拥护和爱戴,又可以尽情地在爱情的海洋里畅游。要么就早日退出政坛,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作为儿女情长的他,适合这样的生活,而后来他也是提前退位的,那么,当初他何不这样做呢?如果当初他这样做了,那就会避免这场巨大的爱情悲剧。结果还是成了爱情悲剧。
       唐玄宗逼迫“临邛道士”升天入地寻觅贵妃魂魄,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生死隔世,万事茫茫,“长恨”绵绵已是不可避免的了,这就逐步向歌“恨”推进了。仙界的杨贵妃成了仙,和从前一样娇艳动人,依然那样美丽。人间的唐玄宗孤灯苦思,仙界的杨贵妃也单影难眠,他们的爱情何等的忠贞而又何等的凄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是这是建立在“虚无飘渺”之上的,其实是唐玄宗想从深深的思念之中解脱出来,结果只是泡影一个,于是自然得出了“长恨”的结论:“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唐玄宗的哀怨愤恨。
       原来,白居易极力写李杨二人的忠贞爱情是建立在无法实现的“虚无飘渺”之上的,这让人感到有些失望,把你引入悲剧的万丈深渊之中,无法走出来,也去领略一下那爱情悲剧的滋味,品尝一下爱情悲剧的甘苦,从而感到了这爱情悲剧的沉重。
       所以说,白居易的诗歌虽然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爱情,但他是采取逐步推进的手法写唐玄宗在爱情生活的道路上如何酿成这一悲剧,如何成为终身遗恨而自尝苦果的。写他昔日与杨贵妃的欢乐,是为李杨以后孤独生活的凄苦和单相思的沉痛作铺垫,以便和后来的孤独和凄苦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遗恨之深。
       四
       作为多情的自居易,见到这么可贵的忠贞爱情,自然要为其书上一笔。他是想说,唐玄宗本来是可以成为明君的,由于没有能够处理好江山与美人的关系,结果误国误民,更误了自己。差点使国家灭亡,让祖国的大好河山蒙羞;使祖国的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战争之苦;搞得自己声名狼藉,甜美的爱情生活也被自己给葬送了。
       总而言之,《长恨歌》就是歌“长恨”。唐玄宗重色误国,导致了“安史之乱”这一政治悲剧,他自己也创造了与杨贵妃双方的生死相隔、长久相思的爱情悲剧,这就是诗中所写的“长恨”,也是全诗的主旨。我们后人应该以此为明镜,对照一下自
       己,才会避免有新的“长恨”。
       白居易的《长恨歌》诗行整齐,语言精美流畅,用韵谐和,读之声韵宛转优美,加上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成了千古绝唱,这是白居易在古代长篇叙事诗及诗的发展上的巨大贡献。
       蒋云富,教师,现居四川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