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硕士论坛]论新闻中的新词使用
作者:高 翔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要想对新词使用情况深入探悉,首先需要弄清楚其分类情况,通过长期的调查,并结合前人的部分分类方法,可将其分为如下四类。
       1.自创新词:即在汉语发展史中,以前从未使用过的,利用构词法和原有语素创造的新词(包括用汉语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意译词)。包括:
       A、缩略词:将多音节词或词组缩简为双音节词。如:采编(采访编辑)、程控(程序控制)、边贸(边境贸易)等等。
       B、意会词:即利用比喻、夸张、仿拟等修辞手法新造的词。如:代沟、爆满等。
       C、字母词:即直接借用英文字母构成的词。如:IT、QQ等。
       D、数字词:将阿拉伯数字做单独的词使用。如:88、521等
       2.旧词翻新:将原有的词汇形式注入新的内容。包括:
       A、借音造义:即借助原有语音形式使词义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可爱(可怜没人爱)、天才(天生的蠢材)等。
       B、术语泛化:一些特殊领域的专业化语言被创造性的用于其他领域。如:专家为江西省城市规划“把脉”(《江西日报》,2002年7月7日),其中“把脉”一词本为医学术语,用在这里也十分贴切。这一类词还有折射、聚焦、诊断等等。
       C、词义转移:意义中心发生转移,但是与原义存在一定联系。如:枪手、扁、灌水等。
       3.外来词:由国外词语转化而来的词语。包括:
       A、音译词:利用发音译制的词。如:阿斯匹林(aspirin)、汉堡包(hamburger)、沙龙(salon)等。
       B、义译词:翻译外文意义。如:热狗(hot dog)、电脑(computer)等。
       C、音义结合:译音与译义相结合,多存在于复合词中。例如:ice-cream,译为“冰激凌”,“冰”是意译,“激凌”是音译。
       4.收转词:来源于方言区词汇,渗透到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来的词。包括:
       A、吸收词:来源于方言词的原生态部分。如:“窝囊废”来源于北京方言,“耗子”来源于四川方言。另外还有港台地区的“炒鱿鱼”、“大哥大”等等。
       B、转化词:由方言词中非原生态词转化而来的词汇。如“的士”是以粤语音译英语的texi。
       语言学中的造词法是研究用什么原料和何种方法来创造新词。关于这个问题,任学良先生的《汉语造词法》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但由于该书出版时间较早,时下出现的许多新词所涉及的造词法用任先生的理论已不能完全概括。该书将汉语造词法分为五大类:词法学造词法、句法学造词法、修辞学造词法、语音学造词法和综合式造词法,在各造词法下又分若干小类。
       运用修辞方法来创造新词就叫做修辞学造词法,它包括:比喻式、借代式、夸张式、仿拟式和谐音双关式等多种方法。
       在仿拟造词法中,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在流行歌曲、影视作品的影响下,一系列流行词语纷纷涌现。如:都是月亮惹的祸、都是天使惹的祸、都是伊战惹的祸;爱你没商量、骗你没商量;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破产时就破产等等。这些词语的生成也都借用了修辞中仿拟的方法,可以归属为仿拟造词法一类,但由于这些词语的使用频率高、生成性强,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名作格”,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归纳为一种新的造词法——名作造词法,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其次,这些新词语的生成大多运用了不止一种造词法,而是多种造词法的综合。如:“海归”一词的生成既运用了句法造词法中的主谓式方法,又运用了修辞学造词法中的比喻式方法,同时还与“海龟”一词谐音,形象地表达了“海外归来的人”这一意义。“海待”一词的情况也是如此。
       此外,关系网、宽带网;网吧、茶吧;的哥、的姐;足球宝贝、新浪宝贝;~族;~气;~嫂;零~;哈~;垃圾~;大话~;眼球~等一系列新词语的生成显然运用了词法学造词法的附加式方法,这些新词语无疑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词缀系统,也使得语言生动鲜活,更贴近时代,贴近大众。
       毋庸质疑,新词在新闻用语中的出现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其出现频率高低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快慢。新闻传播媒介的权威性与普遍性使新词在推动语言发展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新词在新闻用语中的规范使用应该得到重视。目前关于新词使用规范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多以新闻学或语言学的理论去要求,而缺乏更深层的分析探讨,新词在创造、使用中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充分考虑民众环境。
       首先,要考虑民众的主观条件,即民众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主要包括个人文化修养、知识积累、接受能力等等。其实就是所说的国民整体素质。
       从目前的报纸来看,其主流是好的,新闻用语中产生的新词在表述的时候较为贴切,平实、简单的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部分报纸仍然存在“过新”现象,比如,对于外来词的处理,一些报纸根本不考虑我国民众对英语的接受能力,随意在版面上挥洒英文字母,过于盲目。如:
       a、OH MY GOD 我常常问天,我怎么可以这么傻?(2001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
       b、这个故事有点像KFC的炸鸡、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Channel的传奇经历、松下的创业历程。(2002年10月3日《羊城晚报·新闻周刊》)
       这些报纸在英文借用的过程中忽略了民众的实际接受水平,也许对于部分城镇市民来说,勉强看得懂,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以及未受相关教育的人群来说,无疑增加了阅读障碍。
       其次,要考虑民众的客观条件,具体说就是要考虑到区域、民族等特点,尤其是在用一些收转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是否能为大众所接受,是否会对人造成伤害。太限于一处的生存范围较小的口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2、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传承。
       新闻用语中的一些新词存在格式化的倾向,当这些新词语被反复使用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新的格式为人们接受和认可,人们盲目地跟着这种格式去复制别人的话语,忽视自身体验,丧失自我的思维,导致个人的“失语”,进而带来集体的“媚俗”。另外,一些新词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明显,除了加入了很多外来词语和语法外,更重要的是某种异质文化观念的渗透,一味追求简便省事,富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精致等优良传统去之甚远。
       3、要考虑教化作用,避免错误引导。
       所谓教化,即教育感化,看似无生命的词汇在无形之中会对人们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对于那些一味追求时髦,片面求新而不讲究品位的词汇我们应该坚决反对。比如一些报纸经常将“泡妞”、“开苞”之类的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痞子语”提于版面之上,显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做人要讲品位,使用语言也要讲究品位,弃粗俗,求文雅。在求新的同时不能丢掉雅的风格,二者应当兼顾。
       4、要遵循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
       所谓形式服从内容,即在创造新词的时候,应该在保证内容正常传达的前提下,雕琢形式。不能言过其实、词不达意、含糊不清,应该严格要求,尤其是作为传递信息的新闻语言,更应该做到准确、鲜明、简洁。有些缩略词一味求“短”但却造成词汇混乱的现象。比如:“人流”,虽然比起“人工流产”是简洁,而且被部分人所接受,但是其原先形容流动的人群的意义并没有淡化,往往导致某些场合词义含糊不清。把“糖尿病性心脏病”说成“糖心病”,把“人民内部矛盾”说成“内矛”等等,这些都存在滥造的倾向。所以,不要刻意为了造新词而造,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创造新词,坚持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
       高翔,湖南吉首大学教师,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高师班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