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论《背影》的叙事角度
作者:韦 巍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朱自清的《背影》以特定的角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
       全文共写了二次背影。第一次,父亲,在儿子的心目中是多么的熟悉,对他的音容笑貌,无不了如指掌,却深深地打动了儿子的心灵,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这一背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找不到了,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慢慢淡出,影愈淡而情愈浓,人愈远,而心愈近。第二次,从信中得知父亲困顿的际遇,在晶莹的泪光中,又浮现出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它将成为“我”终身难忘的一副父子告别图。
       是的,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伯子论文》)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朱自清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 背影的表现角度能集中反映出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写作对象的素材都是分散的、零碎的,艺术家如何找到特定的角度,把这些拿来进行集合,从而形成艺术的焦点。父亲在火车站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背影,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它就是这篇散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抓住这特殊的一点,似乎把儿子对父亲一生的零星印象、以及百感交集的思绪都奔向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组合、强调,熔铸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挑选什么角度,除了便于将分散孤立的东西化为凝聚的一点外,还要注意能否表现事物的本质方面。有些角度,只能表现事物的某些非本质的表象,有些角度,甚至可能丑化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次要的、局部的东西表现为主要的整体的东西。这样的角度就不足取。刻画人物,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呢?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恺之语)。然而朱自清先生描写的这个特殊的背影,却也同画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这个角度观察,不仅看到父亲“形”的特点,还洞察到他“神”方面的种种本质特征。那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都通过背影恰当地显示出来。背影,犹如电光石火,一下子照亮了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背影的表现角度,给人以驰骋想象的艺术境界。特定情景下的父亲背影,特别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久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想见其为儿子奔波的情怀,在背影中,人们还会想得更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自豪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而这背影,实际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投影。如果读者张开想象的双翼,那么,还会从中看到千万的知识分子困顿的身影,看到这个社会暗无天日的巨大阴影。由于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写得隐而不露,约而不繁,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所以它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经得起读者反复鉴赏。
       朱自清先生选择这个特定角度写背影,也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艺术想象的诱发物。如果表现角度平直显露,写足写满,势必束缚了读者想象的翅膀,限制读者的艺术再创造,使笔下的形象变成失去艺术生命的“死物”。为此,选择角度,要从有利于给读者创造想象的艺术点着眼。
       韦巍,现供职于河南汝南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