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品析《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
作者:马素娟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忘念存。笔意清淡,娓娓而谈,于柔美之中蕴含了绵绵深情。
       文章的开篇作者将日影、月光、兰桂、微风、鸟鸣,枝摇叶动、风吹影乱,动和静,有声和无声和谐地融为一体,淡淡写来,层层绘出,不用浓墨重彩,只有月白风清、绿树粉墙、桂香浮动、疏条掩映,淡彩为图。又集色、香、声、光、影为一体,色为淡彩,香为暗香,声为啁啾,光为朦胧,影为疏影,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景美、声虚、色淡、静谧。仿佛使我们亲眼看到作者在项脊轩中怡然自得的读书生活,亲耳听到小鸟婉转圆润的啁啾声和桂枝摇动的飒飒之声。更让人可喜的是“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说明环境的宁静、和谐。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委婉含蓄,柔美动人。
       “一草一木总关情”。文中对妻子的怀念,尤堪称道。结尾写道:“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树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静物,但作者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只说树,不说情,只说树的生长,不说人的思念,然而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伤感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光阴易逝,情意难却,相思却伴着树的生长而生长了。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关的物,便增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引发对往事的伤怀。托物寄情,物我交融,意味深长。这种写法比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更胜一筹。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对妻子的怀念,没有悲伤的字眼,但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妻子对丈夫的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融合在一起,就像这“亭亭如盖”的琵琶树,常青常绿。
       《项脊轩志》中不仅为我们描写了上文的两幅风景画:小院风景图、庭中琵琶图,而且还描写了三幅人物画。第一幅,慈爱图。画面上三个人:居于中闺的年轻少妇、隔壁屋中的乳母和乳母怀里的婴儿。母亲听到孩子的啼哭,叩门问寒问暖,情意绵绵,感人至深,仅一言半语,却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对于幼年丧母的人来说会感到亲切温暖。作者用寥寥数语,就把母亲疼爱儿女,儿女痛悼母亲的感情写得深沉感人。作者哭泣,是因为怀念母亲,“妪泣”则足见母亲对老妪的宽厚仁慈。这样,一个对儿女嘘寒问暖,一个对仆人以礼相待的大家闺秀跃然纸上。
       第二幅,期望图。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束发读书轩中”的少年,一个是头发花白的老祖母。有祖母关心疼爱的话语,“大类女郎也”,有充满期望的喃喃自语,“儿之成,则可待乎”,表达了老祖母对孙儿的殷殷期望之情: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第三幅,恩爱图。画面上是一对小夫妻。娇妻“时至轩中”,或询问古事,或倚桌读书;有时“归宁”,回来转述诸小妹话“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在这一片天地里,丈夫勤奋不辍,妻子温柔贤惠,闲聊中有说有笑,和和睦睦,恩恩爱爱。
       三幅画中写的都是安静贤淑的女性,她们语音细切、真挚,她们的音容笑貌焕发出一种浓郁的柔美。那种关心幼儿、疼爱孙子、喜爱丈夫的柔情,洋溢在轻轻地话语里,流露在温和淡雅的表情中。
       归有光怀念她们——三位和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女性,尤其当自己还不很得志时,对她们的怀念就成了巨大的精神支柱。归有光怀念项脊轩,因为这是他的故居,这里曾有过亲人的足迹,这里曾经凝聚着作者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综观全文,文章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小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穿,外有项脊轩的变迁关合,细微的生活小事,置于朦胧淡雅的环境中,以委婉柔美的绵绵深情,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马素娟,河北保定师专定州分校教师。